批判精神和态度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廿三日癸未 耶稣2016年1月3日 这里的批判作中性词用,批示审断,思想判断,政治评判。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华与夷、人与禽、君子与小人、圣贤与盗贼等,是是非非,善善恶恶,正正邪邪,华华夷夷,人人禽禽,重君子轻小人,崇圣贤斥盗贼,都属于批判范畴。 关于批判的精神和态度,孔子作《春秋》就是最好的示范。在《史记》中,太史公转述董仲舒的话,为上大夫壶遂介绍,孔子为什么要《春秋》。太史公说: “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旨在达成王道,其基本精神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天子”有二义。首先是贬天子为一爵,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样,是爵位的一个级别,本身不具备超验的神圣性。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有感于天子无德而僭天,故基本不用“天子”这一称号。《春秋》仅有一例,含刺讥之义。 其次“贬天子”即“讥天王”。董仲舒说:“孔子明得失,羞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上赗,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郑,讥亲也,会王世子,讥微也。祭公来逆王后,讥失礼也。刺家父求车,武氏毛伯求赙金。”(《春秋繁露·王道》) 为了达成王道,需要主持公道。包括思想公道、道德公道、政治公道、现实公道和历史公道。“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是主持思想公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是主持道德公道;“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是主持政治公道,“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是主持历史和现实公道。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等等,都是春秋精神,饱含强烈的批判精神,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贤者贤之不肖者贱之,正确的肯定之,错误的驳斥之。 这就是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直是直书其事,核谓翔实准确,不虚美即不虚夸、溢美和美化,不隐恶即不隐瞒罪恶,一切如理如实,实事求是。而要达到这一标准,态度必须诚实,最基本的一点,对批判对象有相当了解。 我曾经提醒反儒派,欢迎批判儒家,但请不要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至少要亲自读几本儒家经典,至少应该通读四书一遍;也提醒儒生,在批判各家外道之前,必须对批判对象有相当的了解。例如,要批判耶教,要浏览新旧约;要批判道家,要通读《老子》和《庄子》内篇。有些学派宗派,经典浩如烟海,如佛教和自由主义,不可能一一过目,但至少要选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不了解不置喙,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孔子曾经教导子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智慧,也是诚实,是批判必须具备的前提。知而不言,不知而言,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前者是冷漠,后者是轻浮。 批判最忌弄虚作假,栽赃造谣。这方面道家法家可谓不谋而合。庄子和韩非性质不同,正邪有别,但有一大共同点:都喜欢喜欢伪造孔子的言论和观点,甚至让孔子成为它们的代言人。庄子有道无德,玩世不恭,方外之士,无伤大雅;法家搞政治,这么搞法,非常不负责任,必然祸国殃民。2015-12-30余东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