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王曙(963 ─1034) 的父亲以“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因此尽力师职,尽心师事。他的说法,比13世纪早了近三百年,表述也更加规范。当然,这一说法见于明朝人的著述,有可能是刘宗周的追记,甚至有可能是用明朝末年已经通行的“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径直表达王曙父亲的意思。但这一说法出自“以教授村童为业”的蒙师之口,与“天地君亲师”主要在民间流传的情形相吻合。如果这一记载可信的话,则王曙父亲的说法,就是继《太平经》的“天地君父师”之后,“天地君亲师”的最早提出。也就是说,早在北宋初年,“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就已经出现了。
    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题署为北宋之前的人撰写的著作,也曾经说及“天地君亲师”。民间传说中的唐朝人吕洞宾,著有一部《九品仙经》,其中的序文中这么说:“吾乃唐朝进士,夙世好道。⋯⋯尊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不敬天,雷震电随,暴雨混死。不敬地,尸首落水,体现鸭飧。不孝父母,天地难容,万劫不免。不忠君主,败国欺君,后堕沉沦。不遵师教,天地循环,后醒难逃。” 这里明确提出要尊天地君亲师,而且也是五者并列。
    吕祖名喦,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民间传说奉为八仙之一。唐末五代道士,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北宋以来,民间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很多,苗善时收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道藏辑要》收录其著作多种,或出于扶乩,或为后人伪托。尽管这篇序文中有“余身列仙班,亲笔而成”这样的语句,有“吾乃唐朝进士”、“戊子年命谕”这样具体的说法,但仍不可相信,更不能据以立说。
    三、广泛流行
    天地君亲师的的排列方式,尽管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依然流传不广,远没有形成制度和“里巷常谈”,学术界根据的依然是《国语》、《荀子》、《礼记》的说法。除了南宋俞文豹在《吹剑三录》中所说的那段话之外,元代学者陈栎,曾多次论及君、父、师。如在《疑经》中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君、父、师是也。天生时而地生材,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是师也者,上参乎君父之尊,而下为朋友之伦,中之最尊者也。” 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在《跋丽泽诸友帖》中也说:“古人于行辈,最严于师。弟子为尤重。盖人生三事,师与君父一。” 元末明初人王绅在《上陈长史书》中也说:“人生于三,事之如一,谓君也、父也、师也。三者,固人之所资以养、以生、以教而成材也。” 可见宋朝末年直至元代乃至明朝初年,源自民间的“天地君亲师”之说,并没有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
    “天地君亲师”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是在明朝中后期。余英时先生发现的两则材料,可以用来作为这一判断的佐证。
     一是张履祥(1611 - 1674) 的《丧祭杂说》。在谈及自己家乡当时的祭祀时,作者这样说:“惟家设一厨,曰家堂,或于正寝之旁室置之,或悬之中堂而已。然多奉神佛,如释、老之宫。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亦无昭穆祧祔之别,其岁时祭祀,率凭僧人节关。”[ 23 ] ( P531) 这则材料很清楚地说明,在明末清初时期,在张履祥的家乡,天地君亲师已经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另一条史料是廖燕(1644 - 1705) 在《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续师说》中的一段话:“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君,四曰亲,五曰师。师配天地君而为言,则居其位者,其责任不綦重乎哉!”这一说法虽然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义,但这段文末,有魏礼的一句评语:“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一经妙笔拈出,遂成千古大文至文。” 由“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可知,在明末清初时期“, 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在民间已经十分风行了。
    2004 年12 月17 日王春瑜先生在天津《老年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天地君亲妻”》的短文,也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资料。明末清初松江文人吴履震,在《五茸志逸随笔》卷八中有这样的记载:“徐封公方壶乃龚方川先生门下士也,尝述:‘先生课子弟最严,不少假借。每谓人曰:“宇宙间所并尊者,天地君亲师。天地有覆载恩,君王有平治恩,父母有生育恩,如何深重,而师亦与焉,何可不思参配其恩? 且以他人之子弟而尊事我,等于父母终其身,我苟无恩,而偃然当尊,岂不厚愧? 故我必欲成人子弟,是以严也。”又榜于讲堂说:“误人之子弟,何异杀人之父兄?”先生立心如此。’”
    我国民俗学家车锡伦先生,曾经专门研究“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最终认为“天地君亲师”出自明朝中后期的罗教。明正德初年,士兵出身的罗清(1442 —1527) 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罗清打着佛教的旗号,倡导回报父母恩、师长恩、国主恩、施主恩的“四恩”,后来罗教又有“报五恩”或“报十恩”之说。在集中体现罗教教义的《五部六册》中,多处说及“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爹娘养育恩,五报祖师传法恩”。“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罗清的私淑弟子、自称‘临济宗’第二十六代传人的苏州和尚兰风,在为《五部六册》作‘评释’时, 将这‘五恩’概括为一‘颂’:‘天地君亲师,行藏原不昧;古今圣贤道,动静自分明。’(原文注:见清光绪十二年莆邑通明堂刊《开心法要》本《破邪显正钥匙卷》卷上之一) 这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最早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