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释: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典故: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传说它的创作者是当时著名的乐官夔,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之后,“尽善尽美”就成了儒家学派对音乐、舞蹈以及其它艺术的审美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