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汉代蜀郡守文翁在成都文庙创办石室学堂,所谓“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从此,那昌盛的文脉便流淌在巴蜀大地上,历代文人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同样,文庙也是巴蜀大地人文荟萃的标志,步入其中,仿佛是与先贤与传统的一次对话。 文庙 延续千年的国家圣坛 文庙沧桑 四川的文庙,大多始建于宋,之后又增扩建于清。比如,温江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清代康熙二年(1664年)文庙重建;广汉文庙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后规模倍为宏大;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增建,后屡有修葺,尤其是道光时期的维修奠定了最后的规模;青白江文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后随金堂县治所迁移而异地迁移至城厢重建,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大规模重修;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 (984年-98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迁建今址;富顺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逾旧数倍”重建而成。 宋时,鉴于四川“阻远险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蜀地号富饶”的优越经济条件,宋朝廷给予四川“治人颇与他邦殊”相对宽和的统治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在成都诞生,这更加促进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贸易的繁荣,“财利贡赋”一度“率四海三之一”。 与此同时,物阜民丰的四川,人文蔚启,书院兴起,文化教育由记览辞章的读书活动转向唯程朱理学的教书育人、讲学论道上来。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魏了翁曾两度在鹤山书院教书论学,他将自己的斋室取名“师立”,认为“圣人(孔子)生知安行,固未可以窥仿万一”,所以“师慕”,乃以“师立”名斋。 也正是出于这种“尊儒”“崇儒”日趋广泛的理学思想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为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出于对民众礼仪道德的规范,文庙便在四川的各州、府、县次第建成。然而及至明末清初,四川大地尤其川东和成都地区,战乱频仍,不仅不少文庙毁于战火、零落颓败,其时四川人口锐减,田亩荒废,枯骨对泣,一片凋敝。针对四川的这一特殊情况,自清顺治十年(1653年)起,清廷制定并实施了南北各省移民入川垦殖的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经过六七百万入川移民大半个世纪的辛勤垦殖,四川大地才再度恢复了沃野千里、人富粮多的往昔胜景。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入川的闽、粤、赣籍客家人多达247万,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徙居落业在川南和川西地区,尤其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郊最为集中。在清廷推行儒学以汉制汉的政策下,虽然各地文庙的重建工作都由官方负责,但客家人的“唯礼是尚”,却大大促进了四川文庙在清初的再度重建和修葺。 《富顺县志》详细记录了沱江流域富顺文庙重建的过程,从拆卸旧庙,到派员前往山东曲阜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再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等,整个重建工程历时4年,共费资三万六千两白银之多,比之汉源清溪文庙的重建工程而言,整整多出一万四千两白银。 庄严庙堂 作为历代王朝的礼制建筑,文庙的修建无论布局还是施工,都有着严格要求。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清朝廷专门颁布了《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钦定文庙建筑组群的礼制—山东曲阜孔庙为九进院落,完全享受皇家的规格;地方文庙则为三进院落:万仞宫墙至大成门为第一进,大成门至大成殿为第二进,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三进。而且,文庙的建筑格局,都须沿南北中轴线,依次为“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单元。 以德阳文庙为例,这处三进四院落的庞大建筑群落,其位于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四个礼乐亭内侧两座为双檐六角亭,外侧两座为双檐四方六角亭,造型各异,别具一格,在全国文庙中独一无二;长30米、高11.64米的万仞宫墙,属国内地县孔庙中最高大的万仞宫墙;棂星门为八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庙石刻棂星门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单跨石拱桥,桥为梯步拱面形,中间桥跨度为14.9米,左右两边桥跨度为13.8米,为其他文庙所少见。 从庙的角度讲,文庙祀奉孔子,庙中大殿当然塑孔子像。就全国各地文庙孔子塑像而言,都为坐像,唯独四川资中文庙中的孔子塑像为立像。原来四川资中人苌弘曾为孔子师,在这里,万世师表的孔子也就只好站立着接受世人的朝拜了。除此之外,资中文庙明嘉靖八年(1529年)立“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九龙二凤蟠绕,金底黑字,是当时唯一没有按照规制制作的孔子牌位,堪称中国第一孔子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时期,为避免文庙匾额遭查抄毁坏的厄运,文庙管理人员用报纸将庙中匾额一一包裹并悄悄收藏起来,才使得资中文庙至今也拥有全国文庙保存最为完整的十大匾额。 然而,在“文革”那场史无前例的“反孔”浪潮中,全国绝大多数文庙惨遭破坏。有资料显示,在清代,全国府、州、县的文庙总数量达1560处,今天,全国残存文庙仅85所,四川8所。 庙学合一 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一个场所,其实也是过去官学的学堂。明清两代,学童首先得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方算正式学生。所以“庙学合一”的文庙因此又称学宫。而学宫的教学内容,除了《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学经典外,也包括琴棋书画、天文、数学等。 而一个地方学子登科及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事关文庙的立废兴衰。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沱江之滨的富顺出了第一个进士,全县士民欢欣庆贺,在富顺知监、北宋著名学者周延俊的倡导下,富顺官民集资建成文庙,而周延俊也十分热心教育,常在为政之余,亲任儒学教授,前往文庙为生员讲课,于是富顺文风大开,宋明两代,富顺学子赴京会试,中进士者数超两百,富顺因而获“才子甲西蜀”的美誉。但清代立朝到清道光中期的百余年间,富顺仅出进士11名,人们认为这是文庙多年失修、对孔圣不敬导致文庙风水流失造成的。于是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富顺知县邓任坤决定重建文庙。历经四年的精心建造,重建的富顺文庙,高广坚致,神圣庄严,富丽堂皇,逾旧数倍,成为地方的地标性建筑和桑梓学子的圣地。 多年前我曾专程前往资中拜谒文庙。记忆中,到达资中老城,我在一条破旧的老街上,一路询问买菜的,摆摊的,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在熙来攘往的人群缝隙,瞥见那座丹壁黄瓦的建筑。 因为地处喧嚣闹市,资中文庙南端的万仞宫墙显得尤其的色彩鲜亮且气宇轩昂。我从东侧进入文庙,右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为礼路,后义路,再后是棂星门。棂星门是学宫的大门,《后汉书》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灵星。宋仁宗时置灵星门,到南宋理宗时,移用于孔庙,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人见其形如窗棂,遂改灵为棂。棂星门之后,就是泮池。汉时,诸侯王办学称泮宫,考中入学者称入泮,泮宫有池称泮池,文庙中设置泮池,意思是指文庙亦为学堂。泮池上有桥,俗称状元桥。桥通戟门。唐制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方可立戟,可见孔子在当时就享有了至高的荣誉。出戟门,有东西两廊,左供奉先儒,右供奉先贤,之间为一方正的偌大院坝,院坝正前就是钟楼、鼓楼分立左右的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了,“大成”之名出于《孟子》,所谓“孔子之谓集大成”也。 从文庙出来的时候,已近黄昏,文庙红彤彤的墙上,映着夕阳投射而来的那些古旧民居的斑驳影子。有归学的孩童在文庙前奔跑、嬉戏,看见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我似乎听到了过去文庙里的朗朗读书声。 唐昌文庙 崇宁文风 唐昌地处郫县、灌县、彭县三县交界处。过去川西坝子有“上五县”之说,以成都市为中心,市区东(下)有下五县,市区西(上)有上五县,即:温江、崇宁、郫县、新凡、灌县。“上五县”形成了“天府之国”地域文化地标的重要核心区域。 北宋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整个国度社风清逸,尊孔重儒风气弥漫,经历了北宋年间有名的庆历兴学运动,仅八万多人的崇宁在宋哲宗赵煦元祐年(1086年)修建了祭孔的文庙。 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朱悦尊被册封为崇宁郡王。朱悦尊受老师大儒方孝孺影响,尊崇儒学,他把办公的银安殿设在文庙,并对文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后文庙毁于明末清初兵火。 随着清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崇宁的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雍正九年(1732年)崇宁知县陈世润捐献俸银,在乡绅的支持下,重建文庙。1797年和1899年又相继修葺,形成了包括大成殿,东西庑、崇文祠、礼亭、乐亭、泮池、棂星门、宫墙、学宫等完整体系的建筑,建筑构思臻巧,飞檐翅壁,精工雕琢,是为川西传统建筑之典范。 文庙现存大成殿,“大成”源于孟子称赞“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大殿悬挂雍正书“万世师表”及光绪所书“斯文于慈”匾额。重檐歇公式的屋顶,屋脊饰有精美的飞龙、走兽、花鸟。九节宝顶屹立于屋脊中央。楹柱为合抱大的楠木所制,撑拱为镂空圆雕,狮、龙、凤均造型迥异。屋面覆盖的青色釉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富丽堂皇。在大成殿的东、西侧修东西庑,供奉名宦及乡贤牌位。 棂星门之“棂星”,源于孔子课余时带弟子参观鲁国天子演绎礼仪的宫殿。后世把学校称为“泮宫”。读书人入学则为“入泮”。棂星门前筑建“泮桥”,“泮桥”下塘水碧波、鱼儿嬉戏。桥面三座,桥头各镇瑞兽一具以示护佑庙宇安祥太平。在棂星门外有“万仞宫墙”,以孔子学生子贡盛赞孔子“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喻孔子学问高深。庙内杏坛,杏坛栽种金桂、银桂,八月次第开放,飘香四溢,旧志誉为崇宁八景之一。 温江文庙 中国县级文庙的最高礼制 从成青快速或光华大道沿行至温江,一路上林荫花木掩映下的居所错落有致,花园人居的怡然让人忘却了这里的历史厚重。古蜀王朝的鱼凫、柏灌墓地已是荒草幽径,只有“金温江”的美誉还遗留着农耕气息,境内流过的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是灌溉文化的代表,都江堰工程是技术的智慧,真正体现天府水文化之利的也许是岷江水最早流经温江的活水源头。如今,灌溉景观变成了临河房景,现代生活中唯有文庙给温江留下了唯一的历史注脚,告诉你天府平原富庶下的文昌盛韵。 “仓廪实而知礼节”,温江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是四川最早的文庙之一,明代战乱时,农民起义军占领成都,加上匪患四起,生灵涂炭中导致温江“户口无存”,至清代康熙二年(1664年)文庙得以恢复重建,“文革”中再遭毁损。但是,温江有幸,一次次惨烈之后,文庙再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按清代规制,文庙修建分为皇家祭祀文庙、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成殿的规格决定着文庙的级别,县文庙常见的规格是面阔五间,少数为七间或三间。温江文庙达到面阔九间,并且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辅以龙脊、宝顶、龙吻等精美装饰。按封建制度,实为逾制之举,“九”为最大阳数,属皇家专用。但是,时代进步了,文庙“逾制”乃文化昌盛之愿,无可厚非。 温江文庙的另一个特色是在棂星门左前方矗立着新修建的六层六棱魁星阁,檐牙飞翘,气势巍峨。魁星点斗,金榜题名,主宰文章之神为温江注入了文运祥愿。此外,广场上的“孔子教学图”雕刻与周边商业街区的繁华演绎着“仕”与“市”的共生融合。 德阳文庙 礼乐华章与孝亲伦理 德阳,地处蜀中与关中的历史交通要道,土地广袤肥沃,既能聚落生息,又使文化往来。良好的地理及区位使德阳文庙与众不同,建于南宋,迁建于明初,重建于清顺治年间,较好保存了唐宋以来的南方文庙风格,有“德阳文庙甲西川”之称。 德阳文庙以庄严华丽著称,万仞宫墙(照壁)长30米,高11.64米,比北京孔庙照壁高大,是国内地县级文庙中最高大的。在宫墙与大成门之间,长度达86米,仅仅只有两座开放性建筑:棂星门和泮池,宽阔的场地象征儒家文化的博大和孔子心灵的宽广,内涵乾坤之秀,海纳百川之流,正如孟子对神圣的诠释:“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善、信、美到大、圣、神,渐入佳境,内圣外王。 德阳文庙中的四座礼乐亭平行排列于大成殿的直线上,中国文庙建筑中少有楼台亭角,礼乐是孔子追求的境界,只有内容和形式结合,才能尽善尽美,如果诸侯用了天子最高的八佾之舞,属于非礼而乐,“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乐亭”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一般人们所认为的演奏祭祀音乐的场地,而是对儒家礼乐文明的深刻领悟,也成为德阳文庙的独享。 同时,孝亲天下是德阳的伦理美德,是忠孝文明的典范,一门三孝全国有名、诸葛瞻父子战死之地绵竹就在近处黄许镇。“百善孝为先”,孝泉故地是对文庙儒家文化的铺垫,孔子以德治国的基础是以孝为本。全国文庙为维护肃然的氛围,罕有园林建筑,但是,德阳文庙的礼乐华章与孝亲伦理融为一体,朝拜之时也同享亲情,其乐融融。难怪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考察了德阳文庙后指出:“德阳文庙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实为人与圣的心灵共鸣。 2013年9月29日,关闭了半个世纪的广汉文庙正式开放,近百人的祭孔礼仪队伍,再现了广汉文庙曾经的辉煌。当天,主祭人、献官、执事等依次列队来到祭坛。主祭人整衣冠、洗手后肃立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这便是传统祭孔的最重要仪—三献礼,即初献、亚献和终献。 广汉文庙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明洪武中重修,宣德、天顺增修,成化、嘉靖、天启、崇祯年间迭次培修;明末兵乱之后又逐渐荒废。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重修,嘉庆三年补修,嘉庆十七年重修后更为宽敞,恢复后的棂星门、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东庑、乡贤祠、泮池、东西庑及学宫,再现了清代广汉文庙的恢弘气势和历史风貌。 犍为文庙 四川第一文庙的遗憾 秦统一巴蜀后,在四川设巴郡和蜀郡。蜀郡在西汉一分为三,分别是蜀郡、广汉郡和犍为郡,史称“三蜀”。当时犍为郡的中心在宜宾,管辖川南和云贵的部分地区。隋代在今地设犍为县,周边盛产井盐,又处于通往川南的交通中心,素有“金犍为”之称。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经济的繁荣使得犍为文庙规模巨大,号称四川第一,西南第二(仅次于云南建水文庙)。但是,在我看来,犍为文庙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在其妙。 奇妙其一,“万仞宫墙”的题字为在押犯人所书,相传犯人彭山书法精湛,县令命他手书,便可获释,彭山欣然提笔,为了防止县令食言,写完后折断毛笔,剩下“宫”字的一点未写,等到赦令签下,取下头上毡帽蘸上墨汁,掷向墙上,正好点睛之笔。其实,这种传说在“天下第一关”很多地方都有,不可足信,也许体现了文庙仁爱的包容和有教无类的胸襟。 奇妙之二,五坊合一的棂星门。犍为文庙的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石牌楼,规模并不宏伟,建筑也无特别。但是集“太和元气”“道冠古今”“德参天地”“金声玉振”“江汉秋阳”五坊为一体,颂扬孔子至善至美,古今唯一。 奇妙之三,大成殿上飞重檐。大成殿是孔庙最神圣庄严的地方,建筑风格多为重檐歇山,厚重严谨。犍为文庙大成门的屋檐超过5米,气势飞动,绝妙的是坡顶上架构一组飞角三重檐,色彩明快,灵动昂扬,好似如椽巨笔,书写天下文章。 奇妙之四,柱梁础石,独具匠心。大成殿巍峨高耸,室内抬梁通透,12根朱红色梁柱全部选用50厘米以上直径的祯楠,柱础用整块青石雕成,浑然一体。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手法雕刻的人物花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梁柱上的全龙木雕撑弓在四川绝无仅有,所以,文庙被称为“犍为故宫”,颇有道理。 犍为文庙的奇妙还在于巨制中的遗憾,由于犍为历代从未出过状元,所以,偌大的泮池上没有修建状元桥,反映了犍为的务实之举,不过,门外的奎星阁正好倒影映在池中,形成“玉笔点舟池”的景色,意境悠长。 资中文庙 站立的孔子与资中状元 中国文庙中都在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坐像,有的如帝王之威,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有的如先师执教,身正示范。但在资中,塑有全国唯一的孔子立像,形象谦恭,似乎不合常理。 原来,资中是苌弘的家乡,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孔子久仰其才,专程造访,拜师问乐。苌弘对武乐和韶乐的理解让孔子茅塞顿开:“武乐”为武王伐纣之乐,“韶乐”为虞舜治天下之声,两者功盖天下,但前者毕竟是渲染武战,虽美而不尽善,只有韶乐声容宏盛,尽善尽美,孔子释然于心,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演奏,乐得手舞足蹈,“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便是出于此。 老师在上,自然不敢造次,这也许是资中人深感骄傲的地方。骄傲之余,又把清代皇帝为孔庙题写的匾额悬挂于塑像之上,尽显皇家气派,其实,这些匾额并非皇上为资中题写,而是资中人“集大成”所为,几乎集中了有清一代的御笔文采—万世师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与天地参(乾隆)、圣集大成(嘉庆)、圣协时中(道光)、德齐畴载(咸丰)、圣神天纵(同治)、斯文在兹(光绪)。仰望之中,还真能触摸到资中文化气息的脉动,不知是皇恩还是师德的眷顾,大清王朝唯一的一个四川状元骆成骧就出生在这里,真乃碧血丹心,资中有幸。 清溪文庙 一带清风的边陲教化 文化的力量是无限的,四川的富庶之地,文风粲然;而边陲之乡,也沐浴教化。汉源县的清溪古镇,镇以溪名,清灵透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临峨眉,西通康藏,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古镇虽小,自秦汉以来,郡、州、县、所,各类建制,均设于此。本来一个北拒藏夷,南抗彝蛮的军事要地,随着商贸往来,文化也浸润其中,“清风”“雅雨”“建昌月”,号称“西康三绝”,山野中的斯文,别有一番风情,无日不风声,何处不骚客。 清溪文庙,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历史颇为悠久,如此边远之地,文庙修建大大早于蜀中许多地方,或许与文化怀柔的“教化”有关,所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蜀中其他文庙的重建华丽相比,清溪文庙好似一卷黄页,沧桑无比,微白褪红的墙体掩映于青辉雾色,南端的万仞宫墙,左为圣域,右为贤关,穿过棂星门,亲临泮池,大成殿前的丹陛,以及乡贤、忠义、官宦、节孝五个祀祠,东西庑廊,礼乐亭分列,最后是崇圣祠,全庙三大部分,九进院落。淡雅中的旧影,令人无比珍惜,虽然对文庙的规制十分熟悉,但走进这里,我一个个细数,总怕遗留了某个角落,心中默想,一切还在,一切还好,从未有过的伤感。大成殿里供奉了四个先贤,凌乱着几块黄色蒲团,夕阳下透过窗棂的光影,仿佛永远印记着这边陲小镇的千年清风和书香一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