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衡水县学宫照片 上图为衡水县学宫照片,是旅法艺术家戴婉君先生在年轻时拍摄的,戴婉君为城西大庙村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时在学宫读过书,长大后在北京琉璃厂街学过艺。民国21年(1932年)春节,在北平艺专上学的戴婉君放假回家,自备照相机,站在县城的东城门上拍下这幅照片。原照片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当初的衡水县学宫就建在县城东门口街东头路北,今劳改队院内。据85岁的崔木水和90岁的张振声老先生回忆:照片的左边是文庙的影壁,上面镌刻《论语》文字;中间的牌楼是棂星门;近处的四角亭子是魁星阁;其南面围墙的外面写有民国期间新文化运动的标语;照片的右边是文庙的戟门,大成殿只照上一角;照片的中间高楼为建在学宫西院儒学的“明伦堂”,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瓦房楼,前有走廊,一楼是教室,二楼是教员的宿舍。 “学宫”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的场所。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这一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奉,孔庙开始设立,“学宫”的内容发生了转变,开始泛指官学,成为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从此学宫都改建成孔庙(文庙)和儒学两部分,这种庙学也称“学宫”,老百姓统称文庙。 衡水县学宫原建于旧城,明永乐十三年,学宫随县城从旧城村东迁,在新县城的东门口街建成,呈“东庙西学”建筑规格,即东院为孔庙(文庙),西院为儒学。孔庙的建筑群共分三路五进庭院,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从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大门、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启圣祠),大成殿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魁星楼,院内松树高大,绿树成荫。这组建筑一直保存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文庙的大门前安放着书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石”,再大的官至此都得下马。进大门后就到棂星门,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华丽牌坊,是木石琉璃瓦结构,三门的中门为棂星门。棂星是一颗星座的名称,左右两门分别为礼门和义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提倡以礼治国,故叫礼门;讲究仁义、正义,故称义路。四根柱子为蟠龙抱柱,雕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棂星门后为泮池,状如半月形,注有清水,又叫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是中了秀才就能称之为“入泮”,成为学海一粟。泮池上有桥称做泮桥,这里泮池上建造两座石拱跨池之桥,名曰金桥和银桥,平时封闭,一般人行走泮池左右两边,须科举考试登榜者方可从金桥和银桥上走过。在科举取士的年代里,跨过泮桥,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泮桥承载了学子心中一生的期望。过了泮池就是戟门(大成门),三楹单脊硬山式建筑,取名“戟门”是高尚身份的显示,过了戟门就进入了文庙。 文庙正殿是大成殿,为重檐五楹建筑,斗拱飞檐,黄绿间色琉璃瓦屋顶,坐落在青石高台阶底座之上。殿内刻匾雕龙,大成殿的正上方悬挂“万世师表”横匾,下面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画像。右边是颜渊、子思的画像,左边是曾参、孟轲的画像,统称四配。下面排列有闵子骞、冉雍、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颛孙师、朱熹十二哲人的牌位。殿内周围墙上画有《圣迹图》。 大成殿前左右建有东庑(东房)和西庑(西房),里面陈列孔门诸先贤和先儒的牌位。东庑奉祀:先贤南宫适、周敦颐、程颢、邵雍;先儒董仲舒、诸葛亮、范仲淹、欧阳修等。西庑奉祀:先贤公冶长、公孙龙、左丘明、张载、程颐;先儒孔安国、毛苌、韩愈、司马光等。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原名启圣祠),陈列内容是追崇供养孔子五代祖先及诸贤儒之父的殿堂。文庙的院后建有亚圣庙(孟子庙)规模较小,据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发现《孟子》书中有对君王“不敬”的言论,大为震怒,说:“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严惩不怠!”孟子的配享牌位,也因此一度撤出过孔庙。这座孟子庙为康熙年间所建,清乾隆年间知县陶淑曾大修学宫。 学宫的西院为儒学,也称县学,是一所三路四进的院子,明伦堂为儒学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语,解释为懂得人间伦理道德标准。院内还建有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敬业斋、碑林等,学宫的管理和办公的地方在敬一亭。儒学(县学)的学务管理则由官府委派教谕和训导主持,招聘有才华的儒生数人为讲师,每届招生文童入学18名、武童入学15名、增生20名,择优入学,两年一贡。教学课本有《四书》、《五经》,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以练习八股文为主,设科考、月考、岁考。在经岁科考试选出优秀者,称为廪生,考上廪生者每人月发给米六斗,每年发银四两,每次只有20名廪生的定额。 祭孔大典是文庙每年最大的仪式活动。依据传统,每年农历八月廿七举办。每当此日,衡水县衙各官吏、县内举人秀才学童,齐集大成殿前,备好香案和供桌供品,祭孔仪式隆重、庄严肃穆,并请乐师班参与,虔诚者皆提前斋戒三日。 大典开始先由身着整洁服装的学童在甬道两侧肃立,由教员带领大声恭诵《论语》中的部分词句。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三拜九叩。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司仪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典仪开始歌唱,乐奏咸平之章,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叩头,民国以后改为五鞠躬,大家齐诵《孔子赞》,礼毕奏乐止;“亚献进香”,乐奏安平之章;“终献献酒”,乐奏景平之章。随后,丝竹古乐响起,舞者表演歌舞谱“大成乐舞”,乐止礼毕。大典最后一项,与会人员还要到东庑、西庑及名宦、乡贤、忠义、节孝诸祠,拜谒各先贤、先儒及历史名人。在各私塾念书和在儒学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三天,以示敬重。 民国9年(1920年),在文庙西院建立女子完全小学,初小班4个,高小班2个,全校共90余名女学生。民国18年(1929年)又在文庙西院成立衡水县女子简易师范学校,学制三年,与女子小学共处一院,1937年秋,侵华日军进入衡水县城,小学和师范停办。1939年,日伪县政府继续在这里开办学校,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学校解散。 据北门口街的耄耋老人崔木水回忆,衡水文庙最后一次祭孔是在民国34年(1945年)农历八月廿七日(10月2日)举办,由晚清秀才徐振刚(三徐庄村人)主持,这时的文庙已破烂不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