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作为节日在中国起源甚早,迄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它的定名就目前所见文献资料看,是在晋朝。晋朝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五月五日的“重五”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在端午节得名之前,端午的相关节俗在汉代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主要集中在仲夏时节的夏至,而不是午月午日。 人们对夏至时节天文物候的观测与理解,构成了夏至节俗的基本内容。端午的出现削弱了夏至时间点的标示意义,但事实上,端午以夏至时节为时间基础,端午节俗的核心是人们对夏至时节的时间体验,端午与夏至在六朝初期曾经并重于世,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替代了夏至的节日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