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世纪文景主办的“传家与守望”分享会在北京妃思客栈举行。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与读者分享了对于父亲的回忆。梁培恕透露,他接下来将再出版两本有关父亲的书,分别是《架桥人和他的梦》和《人类需要认识自己》。梁培恕强调,梁漱溟是为了跟大众在一起转而研究儒学的,一生并未放弃佛学。 梁培宽:整理著作走近父亲 梁培宽是梁漱溟先生的长子,他的专业主攻方向是生物学,与父亲的研究并无太大关系。梁培宽称自己1986年退休以后,在整理父亲著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才逐渐走近父亲。他说:“我父亲的东西跟我学的生物学差别很大,但是我也硬着头皮去做了,这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很多东西一直到今天我还不能说我懂了。比如他对佛学的研究有一定深入的程度,我就不敢说我懂了。我曾经找他谈话,说你给我简单地、深入浅出地讲讲佛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他前后给我讲了两次,到现在我还整理不出一个印象来。” 在整理父亲著作的二十多年,还有一点令梁培宽印象深刻,那就是父亲著作出版的客观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他回忆,梁漱溟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人心与人生》,但经历了很多波折才出版,“1982年年底,我们得知有一家出版社可以自费出书,书稿出来后又出了问题。出版社开出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在新华书店公开出售;第二个条件是只能印2000本。前前后后拖了一年多才出版。”梁培宽说,当时要找一个出版社不太容易,现在跟过去很不一样,“现在是出版社找我,常常是好几个出版社同时来找。” 梁培宽坦言,整理父亲的著作就是想把父亲的思想交回社会,提供给读者,“我父亲的一些著作或一些谈话,整体来说,当然不可能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总会有一些值得保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值得后人来研究、来思考。” 梁培恕:父亲没有放弃佛学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近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传记是梁漱溟次子梁培恕历时20多年写成的。梁培恕表示,这个书名是出版社改的,他最初定的是《至大至刚记父亲梁漱溟》,他觉得父亲不需要靠“大儒不大儒”的图一些名。梁培恕说:“大家对梁漱溟有个评价是表里如一、独立思考。这个独立思考也能概括他对待我们兄弟二人。他从来不对我们说他的思想是什么、主张是什么,而是让我们兴趣在什么地方就去做什么事。” 梁培恕透露,他接下来还要写两本有关父亲的书。一是《架桥人和他的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梁漱溟的思想,一个是梁漱溟的政治运动。“架桥人指的是他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他的梦是指抗日战争期间他总是想要以联合救中国,最后他发现只有一个人在做个梦,别人都没做。” 另外一本书叫《人类需要认识自己》,梁培恕表示,这个书名源自父亲书中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父亲在结束生命前留下的一种呼吁和警告。 梁培恕认为,父亲梁漱溟的佛学和儒学关系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他说:“父亲先是认为唯有佛学的宇宙观、人生观才是正确的,后来他又认为儒学最适合群众去理解和运用。也就是说,他认为儒学适合于绝大多数人,而佛学只适合于少数人,那么他就是要和大多数人在一起。” 在梁培恕看来,梁漱溟一生并没有放弃对佛学的信仰,只是为了大众,而致力于儒家思想,“父亲八九十岁的时候其实还想到庙里去,只是已经不必了。他说他每当到庙里的时候,总觉得最舒服。他的感情、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变,他只是为了众生而改变了他用力的地方。” 梁漱溟及其子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自称“问题中人”,毕生为求解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思索、实践。其思考凝聚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多部思想著作;为检验自己所思,他登过北大讲堂,从事乡建运动,发起成立民盟,与伟大领袖有过彻夜长谈,也有过当面争执。 梁漱溟长子梁培宽,退休20余年,一心只为整理父亲梁漱溟的文字,编辑出版了厚厚8卷本的《梁漱溟全集》和几十种单行本。 次子梁培恕,自动笔撰写父亲的传记,直至最终出版,前后历时20年。20余年风云变幻,梁漱溟从不便公开谈论的名字,变成为阅读、研究的热点,而梁家兄弟不变的是对父亲精神遗产的传承、守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