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青年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宗师)赴京城临安应试。途中特意在兰溪香溪下船,上岸拜访当地的一位先生。不巧先生外游未归,没能见着。几个月后,朱熹得中进士。回途中,他再次登门拜访先生,不巧仍未获见。正在失望时,朱熹看到了客堂中先生所作的《心箴》屏书一篇,拜读之下,击节称赏不已!认为这位先生仅凭《心箴》一文,足可称一世之师。这位先生就是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的香溪人范浚。 范浚(1102-1150),字茂明,兰溪香溪人。因不喜荣利,笃志求道,隐居香溪,所以人称“香溪先生”。据史料记载:其祖父范锷,皇祐五年(1053)进士,历任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社(今河南长葛市老城)郡公;其父范筠,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荣国公,谥文涛。范筠有十个儿子,除二子范深中举人、八子范浚终身不应试外,其余八个儿子均中进士。留下“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佳话传颂至今。 三十多年后,朱熹在《香溪范子小传》一文中高度评价范浚的学术成就并提及他的香溪拜访之行。其中写道:“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朱熹此文称范浚为“子”,可见对其尊崇之意。后来,他又郑重地将《心箴》原文收入自己的《孟子集注》中,这表明朱熹对范浚始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之情。南宋后,《香溪范子小传》被辑入《朱子集传》,流传于世。 范浚天资高迈,自幼嗜学,一生以讲学授徒为乐。南宋绍兴年间,朝廷多次聘他出山为官,他都因痛恨秦桧当权,坚辞不就。但他深怀忧国爱民之心,后上《策略》25篇,内中详论富国强兵御善之道与经国要务,以供朝廷采择施行。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范浚病逝于香溪家中,仅四十九岁。 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