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福州史上被称“海滨邹鲁”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东南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福州为什么有着“海滨邹鲁”的美称,当地文史专家替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同时,对福州古文化颇有研究的古建筑设计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解读。
    朱熹曾为福州城西门大书“海滨邹鲁”四字
    福州在以前有“蛮荒之地”、“蛮獠”之乡的说法,不过,这是中唐以前的说法。这个在《三山志》上有记载:“户籍衰少,耕锄所至……阅五朝、隋唐,户口既蕃,衣冠始集”,说的就是当时山地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的景象。
    而有确切记载福建为“邹鲁”之地的,是《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该碑1980年7月出土于河南洛阳市老城东花坛之南。据碑文记载,管府君名元惠,平昌人。这段碑文就是管元惠在福州的惠政经历,在中唐以前,闽中之俗的确还少文儒之风,管元惠、李椅、常袞诸人相继“兴学劝士,文儒汇徵”,教化普施,“仍迂天私,聿敷朝化,诱彼闽越,终成邹鲁”。这就是闽越社会化为“邹鲁”的最早记录。这是关于福建在北方入闽官员治理下,兴教化育,移风易俗,终于大见成效的重要记述。这是福建号称“海滨邹鲁”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述,有着特别的意义。
    福建被称为“海滨邹鲁”,作为闽中首府的福州则更早,可以说是最早被称为“邹鲁”的地方。在《八闽通志·人物·福州府·文苑》里有这样的记载:闽中自是号为文儒之乡。这也是说福州与‘海滨邹鲁’具有同等意义的美誉。
    朱熹还曾为福州城西门(当时的迎仙门)大书“海滨邹鲁”四个大字,挂在城楼上。这在何振岱的《西湖志》中曾经引用了一些旧志来介绍。
    福州曾有“海滨四先生”执经讲学,课徒授业为闽学先驱
    海滨四先生”指的是福州人陈襄、郑穆、周希孟、陈烈。
    在宋代,许多学子痴迷雕饰之文,视儒家“知天尽性”为迂阔,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则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坚持倡导儒家道统,广施教化。《宋史》就有记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这就是“海滨四先生”说法的由来。
    据《宋元学案》记载,当时,“四先生”孜孜讲道,远近来受学者络绎不绝。其中,陈襄弟子达一千多人,郑穆门人亦达千数,周希孟弟子七百余人,从陈烈学习者亦数百人。他们“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强调“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提出了“性”、“理”、“诚”等概念。陈襄著有《古灵集》25卷,另有《易义》、《中庸义》、《郊庙奉祀礼文》、《州县提纲》等;周希孟著有《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文》2卷;陈烈著有《孝报经》3卷。后人称之为“古灵四先生学派”。蔡襄任福州太守时,专门聘请他们执经讲学,课徒授业,因此,这四人也被称为闽学先驱。
    福州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因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