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塔-孔林书院的唯一遗迹 广东的孔氏族人在修族谱时,各自拿出老族谱,一比对就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始祖是山东曲阜的“大成至圣始祖——孔子”,而且后代都来自南雄油山镇平林村。 据村中70多岁的老人孔庆和介绍,这里是地道的孔子后裔村,他们的先祖在五代十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平林村保存有南派南雄平林孔氏族谱,对孔氏迁岭南记述得很清楚。乾隆四年,己未孟冬上浣,孔子六十七代裔孙邑庠增生毓炎为族谱撰序云:“圣祖开阙里而后,南宗孔氏盖来自三十八代戣公也”。 平林孔氏是孔戣之后。而孔戣是对岭南颇有影响的人物。据《新唐书·孔戣传》载,孔戣字君严,举进士,刚正清俭。宪宗时历任尚书左丞,大理卿国子祭酒。元和十三年(817年)至长庆元年(821年)拜岭南节度使,在任四年,惠政颇多,主要有四:一为“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二为戒贪暴。“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约不得贪暴,稍以法绳之。”三为禁买奴婢。“戣峻为之禁,亲吏得婴于道收育之,戣论以死,由是闾里相约不敢犯。”四为解谪士后人之困。“士之斥南不能北归与有罪之后百余族,纔可用用之,禀无告者女子为嫁遣之。”韩愈对他的评价是:“其为人守节清苦,议论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 广东最早书院 令孔氏后裔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先祖在这里创办了岭南最早的书院。据村中退休老教师孔祥栋告诉笔者,目前,由史学界认同广东最早书院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创办于英德南山的涵晖书院,而孔林书院较其要早40多年,故孔林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乾隆十八年修的《保昌县志》《南雄府志》均载:“孔林书院,平林村。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闻安禄山乱,遂家焉。建隆七年,裔孙孔闰因创书院。陈叔秀记。”陈叔秀保昌县(古南雄)人,南宋绍兴乙卯特科,潭州监庙。清道光四年修《直隶南雄州志·书院》记载与县、府志同。据孔氏族谱中绘的孔林书院平面图可以看出,书院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孔林书院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 岭南培育103名进士 据孔祥栋介绍,孔林书院对岭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书院创办后,直至明成化11年(1476年)创办大中书院,在这510多年间,是南雄州唯一的书院。南雄州学始创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尚比孔林书院晚了80多年。 孔林书院当时不仅接受本族子弟,也接受附近村庄一带的人求学,南雄一带“耕读成风,人文蔚起”。据南雄县志记载,宋代,保昌县人口约5万,举进士103名(含特科64名),为粤北之冠。同一时期,与其相邻的江西大余县仅21名,而韶州府所在的曲江县也才23名。 孔林书院当时设有夫子厅,内设孔子像。因此每年州、县官员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甚为庄重。直至明初州城建了大成殿,孔子像迁至大成殿安放,州、县官员才不到孔林书院祭孔。 惜字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据族谱记载,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弘扬先辈耕读精神,倡导节俭,便在书院附近建起了惜字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