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府文庙 孔庙,是儒家思想的凝聚和沉淀,是一种象征。兰州也有一座孔庙,并且是甘肃境内最大的一座。 兰州孔庙又称圣庙。清乾隆三年设立兰州府,为此,兰州孔庙又称“府文庙”。 “老兰州人都知道,府文庙坐落于兰州城的南门内,西临酒泉路,南临城墙根文庙巷,东临曹家巷,北临武都路,也就是现在兰州二中的校园内,占地达30亩。”马智勇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听家中的老人们说起兰州府文庙,只不过,在那些老人们的口中,兰州府文庙都被简称为“孔庙”。经过多年的风雨,现在,兰州府文庙也只有大成殿还存在。 文庙大成殿 作为尊孔崇儒的孔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圣坛,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抱着各自信念纷纷前往祭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病逝。鲁国国君鲁哀公感到有点悲凉,并写了几句悼词以表哀思。第二年,鲁哀公又下令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房子改为孔子的祀庙。这便是最早、最原始的孔庙。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学说是正统思想,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华夏大地兴起修建孔庙之风,以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到唐太宗时候,建孔庙更是风行一时,据史载,唐太宗曾下诏令全国各县都要修建孔庙。” 兰州府文庙已近700年 关于兰州府文庙,在《甘肃新通志》中记录了它的建立年代—— 文庙在府治东南,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知州姚谅建,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县学,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黄镇重修;正统十三年(1448)复为州学;指挥李进重修;嘉靖三十八年(1559)兵部副使彭灿、万历二十九年兵部副使荆州俊屡修。 从历史记载当看出,兰州府文庙在1345年时就已经存在,迄今有近700年的历史。 兰州府文庙经过历代重修,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宣统元年。 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升允尊奉大祀体制,上报朝廷重新改修了兰州孔庙。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屋、尊经阁、崇圣祠、敬一庭、明伦堂、典诗、立礼二斋,以及门、棂星门、泮池等建筑群。当时的格局是大成殿周围有东西两屋数十间。大成殿前为棂星门,门前是泮池(即旧时兰州二中校门前的水池),池上有功名桥。桥南是宫墙,在桥与宫墙间竖有木制牌坊,上书“青霄直上”四字。大成殿前左右竖有康熙“御制”的“平定朔漠碑”、“平定青海碑”、“平定准噶尔碑”、“平定回部碑”。大成殿再稍东一点有“尊经阁”。 兰州府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向南,为全木结构,建筑十分精美。甘肃著名教育家刘尔撰了大成殿楹联:“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者;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之所以叫大成殿,还得追溯到宋代,宋徽宗崇宁3年,取孟子、孔子为集古圣先贤大成之意,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书匾额。大成殿正中供至圣先师孔子。四配为:东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亲圣曾子,亚圣孟子。 文庙里,一般还列着其他儒家学说的著名人物,在兰州府文庙就列有:闵子骞,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彦,颛孙子师,朱子熹等儒家先哲。 从祭祀中心到学堂 兰州府文庙自创建初,一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 《兰州府志》记载:“明伦堂左为教授署,右为训导署,学生廪40名每岁一贡。增40名,岁考取文武生各20名。” 兰州府文庙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是一个祭祀活动中心。每年都要在孔子的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这天,举行盛大的集会活动。这一天对于旧时读书人犹如过节一般热闹。兰州府文庙举行的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的8月27日,主祭是由当时的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担任。 赵元贞 赵元贞碑记 抗日战争前夕,兰州府文庙由当时兴办甘肃文化慈善事业及社会公益为宗旨的八社之一的全陇希社负责管理。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沦陷区不少机关西迁兰州,兰州府文庙的数十间空房引起了一些西迁机关和当时兰州市市长蔡孟坚的注意,想借口占用府文庙。为了保护这一古建筑,全陇希社的谈风鸣游说八社理事,八社决定在兰州府文庙兴办学校,成立了校董事会,张维出任董事长,聘请甘肃临时参议会秘书长、留美博士赵元贞任校长,校名定为兰州私立志果中学。“志果”二字取意于甘肃著名学者、教育家刘尔斤 补写重刻《释文》40块。此后帖石得到了赵元贞先生的长期保存。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敌机不断轰炸兰州,此碑石又一度移藏在丰黎义仓的地窖里。日本投降后,碑石仍藏在文庙尊经阁下。这次完工后,碑石曾经全部拓了一次但是拓本全为上层所有,民间无一流传。 1966年,《淳化阁帖》碑石与新补刻的木版《释文》共计181块,移交由甘肃博物馆珍藏,并正式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在保护这个珍贵的《淳化阁帖》碑石的过程中,兰州府文庙功不可没。 在兰州,除过这座至今位于兰州二中的府文庙之外,还有一个皋兰县文庙。 改革开放以后,皋兰县文庙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受到保护。2001年,在城市改造中,皋兰县文庙被整体搬迁至现在的九州台。 皋兰县文庙建于清朝乾隆三年之后,其搬迁之前的位置在今天的城关区延寿巷。 赵元贞,号果斋,取“志果”其意义在于追念并发扬光大果斋老人振兴甘肃教育事业。1953年,“兰州私立志果中学”被命名为兰州市第二中学。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赵元贞担任校长时,他特别重视对兰州府文庙的保护,但凡在府文庙里办学,他都要求要保护大成殿、尊经阁、泮池和下马石,不准许人随意进入大殿,踩踏石阶、经碑亭和泮池。在某种程度上,赵元贞对府文庙的保护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1966年,兰州府文庙遭遇了一场浩劫。在破四旧、焚书、抄家“邪风”之下,府文庙大成殿前的四块石碑被推倒了、牌匾、对联被拆毁了……后来,府文庙大成殿内孔子塑像被砸烂,并将打碎的孔子像碎片和一些书籍文物拿出去游街示众,然后将这些东西在广场焚烧。当时焚烧的还有一些祭孔的服装、乐器等。还有一套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只因封面印有一枚较大的国民党党徽,理所当然也就被列为了焚毁之列。 兰州府文庙与“国宝” 兰州府文庙大成殿内供奉的孔像是孔子手持笏板的坐像。 坊间有这样的说法,说塑像一般都有金银元宝以及其他宝贝,但是,据说,文革期间,兰州府文庙孔子像被砸烂后,只是在孔子像的胸腹部位发现了7枚圆形铜片和铁片,其他则一无所有。而发现的那7枚圆形铜片和铁片后来也是“下落不明”,成了一个将永远无法揭开的谜! 说到兰州府文庙,就不得不说一说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管的国家珍贵文物———《淳化阁帖》,因为它们在历史上还有一段渊源。 宋太宗淳化三年,宋太宗根据宫中所藏历代名家的书法墨宝,经过认真精选后,命翰林侍学士王著木刻枣木板上,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法帖。由于版藏宫中,拓本也仅赏赐近臣。这部珍贵的书法阁帖拓本,其中有一部流传到了甘肃,并以碑刻形式公布于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他将一部宋拓本《淳化阁帖》赐给了其十四子肃庄王朱英。万历43年,肃宪王朱绅荛命姑苏人温如玉和南康人张应昌用双勾白描的方法摹刻在陕西富平石上。没有完成朱绅荛就死了。他的儿子肃王朱识宏继续摹刻。到了天启元年才完成,共花了7年时间,用石142块。藏于王府承运门东书堂内。康熙14年,陕西提督王辅臣随吴三桂起兵反清,攻陷兰州,曾经以帖石做马槽。清兵围城时,又将帖石移置军事防御工程,当作炮台。幸好时任兰州知州拼死力救,此碑帖才未遭毁坏。事后碑石移置兰州府文庙内保存。辛亥革命后,帖石由皋兰兴文社保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