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始,到满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前后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无数寒门学子为跻身官场,纷纷如过江之卿,一茬接一茬地参与其中,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一旦得中,则名誉、地位、黄金屋、颜如玉等等,一切皆唾手可得,不再是梦了。 当然,就待遇而论,同为科举出身,因不同科而导致待遇不同者,亦比比皆是。这就好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就业存在差异是一样的。唐代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光常科一项,就分了五十余种,其中进士科出身的人,待遇显然比其他科为优。 比如柳宗元,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用了七年时间,就升迁为礼部员外郎,相当于教育部的副厅级长官;而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到元和三年,才八年时间,就做了翰林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们二人都算是比较快的了,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进士科出身。 有的时候,那些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不是考的进士科,但有关系或有特殊贡献的读书人,朝廷往往也会给以“照顾”和奖励。比如,擢进士第,就是其中的一种,等于发给一张进士文凭。这类人因为有了同进士出身,升迁速度也往往较快。 武则天后期,有个很帅气的小伙子叫崔湜,就是因为攀上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高枝,被擢进士第,短短数年间,就从左补阙的小官爬上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高位,这是非常不多见的。 有个相反的例子,也值得说一说。那个跟崔湜同时代的张说,弱冠之年(二十岁)参加武后举办的贤良方正策对,取得第一名。所谓“贤良方正”,指“明经科”,因为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而没有考诗文。也就是说,张说不是进士出身,所以,升官速度慢得惊人,花了十四年,才混到内供奉、知考功贡举事的职务,大约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吧。难怪他看见崔湜显达后十分羡慕而无奈:“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 像张说这样的常科“明经”第一名,升迁速度都如此之慢,更别说那些制科里的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出身的考生了,或许熬一辈子也进不了高官行列。不过,郭子仪是个例外,他是武状元出身,也即武举,若在太平盛世里,郭子仪恐怕很难往上爬的。由于中唐发生了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这才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逮至宋代,科举制大体上仍承唐制,又有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如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及第者除第五甲外,都无需再参加吏部的铨选,可直接授予职事官等等,且待遇更为优厚。但有一点跟唐代一样,那就是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升迁也最快。 有宋一代三百余年,凡担任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其副使等宰相、副宰相者,多为进士科出身。南宋初年战乱,岳飞、韩世忠等人也曾凭军功出任枢密使及副使,那只能是例外,和平时期绝无可能。因此,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如南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诚哉斯言。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是进士出身,在宋代也分三六九等,不同的等级,会直接影响到仕途的升迁速度。如宋代进士科,分为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而且每个等级也分名次,如一等第一名,就是通常所说的状元,依次为榜眼和探花。考中第一等进士的考生,前程绝对无忧了,升迁起来估计跟火箭一般,温度计插进开水里是什么样,考生的升迁速度大概就是什么样。 举个例子,比如宋太宗977年丁丑科状元,叫吕蒙正,仅用三年,就拜官左补阙、知制诰,升参知政事(副宰相)用了六年,升宰相用了十一年,这个速度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在整个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唐代崔湜并非正牌进士)。而鼎鼎大名的王安石,就是因为没有考中第一等进士,升任参知政事花了整整二十七年(1042--1069),这是典型的蜗牛速度。即使同为第一等进士的文彦博,也因为不是状元,升副宰相花了整整二十年。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南宋的吕祖谦,是最身有体会的。他在二十五岁时就当官了,只不过不是因为科举,而是沾了他曾祖吕好问的光,因此,吕祖谦并未看重这个官职,他甚至没去上任。直到孝宗隆兴元年,他终于考中博学宏词科和进士科,拿到了双学士文凭。但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在三等之外,于是,宋孝宗格外开恩,特下诏对吕祖谦“减二年磨勘,堂除差遣”,发榜时将他放在了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按照宋代惯例,“两科皆优选,宜有以旌其能,资叙超升,是亦常典,可特授左从政郎,差遣如故”。也就是说,虽然吕祖谦不是状元,但具有两个文凭,升迁速度还是应该很快的。遗憾的是,命运老是跟雄心勃勃的吕祖谦为难,在他短暂的十七年官场生涯里,先后因为父母去世而守丧六年,三任妻子及子女相继去世,又给他的精神以巨大打击,根本无心拼搏官场,直至临死前,他才做到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何谓命不由人、事与愿违?这就是。 科举考生的升迁速度,到了明清两朝,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进士科的一二三甲进士,若想以后升迁快,就需要进入翰林院再“深造”。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其他人等必须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翰林院,成为所谓的庶吉士。 明清的科举考生,一旦进入翰林院,就等于跨进了官场快车道。比如明代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清代则有“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的规定。清代名臣李光地,康熙九年中进士,进翰林,十九年即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短短十年就做了副宰相,速度不慢;像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个刘罗锅,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进翰林,乾隆二十一年就做了安徽学政(教育厅长),五年时间也是不长。不过,刘罗锅升宰相,时间慢了些,应该是乾隆四十一年,周期为二十五年,跟王安石差不多。 综合来看,历史上科举考生升官最快的,无疑就是北宋的吕蒙正,清代的李光地次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