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读榜图》 隋代和唐初,由于科举制度初设,中央省试相对公平,因此,唐初士子冒籍取解(即离开本籍贯,到其他州县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寄应、冒寄或冒籍等不同叫法)的现象很少见。但随着盛唐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省试登第人数与发解诸州的区域比例逐渐出现失衡的现象,有的应试士子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便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以实现寄应的目的。 如大诗人王维,并没有参加本贯蒲州的解试,却到京兆府应试。据说是因为王维善弹琵琶曲,博得了某公主的欢心,在公主的干预下获得了京兆府的解头,这应是典型的冒籍取解行为。实际上,王维冒籍获得京兆解参加省试的现象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鉴于举人冒籍取解的泛滥,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下敕规定:诸州乡贡举人必须在本贯参加乡贡考试,但是举子取解不由本贯的风气并未因此改变。 贞元以后,举子取解多不由本贯,冒籍就贡已经很常见,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是在家乡洛阳取解无望的情况下,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通过获取宣州解才进士登第的。 冒寄取解、应寄国子监是唐代举子常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冒寄取解,就是典型的“高考移民”方式。 如此来说,“高考移民”并非今人首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