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弥留史书中的南昌贡院

http://www.newdu.com 2018-01-21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南昌贡院是古代科举制度时期,江西举行全省乡试(又称“省试”)的考场。在清末废除科举(1905年)以前,全赣的秀才每隔三年就赶赴省城南昌,在贡院参加乡试。考生在乡试中第之后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
    阳春书院和东湖贡院
    南昌一共有两处贡院,一处位于进贤门内,一处位于八一公园。
    在老贡院巷内,82岁的老人张润秀称,进贤门一带曾经是秀才们乡试的贡院旧址,而八一公园也曾有贡院,只不过进贤门附近的贡院历史较早,史学家门和南昌人将此称为老贡院。
    根据史料记载,南昌最早的贡院是清初废除明代的飞学祠所建,因为进贤门处的贡院始建于南宋时期,使用历史较早,所以有时被称为“老贡院”,其原址在今松柏巷和廉让里巷之间的巷道处,即今老贡院巷36号内。
    张润秀说,老贡院以北有大片桃林,供考试的秀才们观赏、休息;而桃林以西设桩为考生拴马之用,这也是现在系马桩的由来。对系马桩的解释,《南昌县志》、《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科书》确有此种说法。而状元桥,据传说每次参加乡试的秀才,在此桥上走一圈,等到了大比之年,就有金榜题名的可能。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原阳春书院复建贡院。康熙二十年(1681年),江西巡抚安世鼎将贡院迁至东湖之东北角(今民德路东段),建筑的体积和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嘉庆六年(1801年),东湖贡院成为分试之所。后来因为东湖水溢,阳春书院被改为贡院。阳春书院再次失火,贡院复迁至东湖之左,因此阳春书院被称为“老贡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新学兴起,南昌贡院便移作他用。1930年9月8日,江西省政府决定拆除东湖贡院,辟为省体育场和湖滨公园(即现江西宾馆、省外办、八一公园),剩余地面用于开辟街道,建造房屋等。贡院的建筑旧料被用来建筑“平安堡”。
    如今,老贡院街36号已经没有贡院的痕迹,而走在东湖湖畔,东湖贡院也成了一片逝去的云彩,只留下了浩渺烟波与系马桩、老贡院巷、小桃花巷默默对话,解说着百年前的这段历史。由此,“贡院”在南昌只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贡院旧景
    东湖贡院的正前门有东、西两扇辕门,均系木结构牌坊。正门为砖木结构,中开三门,正中挂有一块红底牌匾,上书镏金“贡院”二字。正门两侧立有一对石狮及两座古纹石坊,东石坊曰“明经取士”,西石坊曰“为国求贤”。正门内侧东西设有官廨,供乡试时维护考场秩序的人员休息用。临近有二扇门,前面是照壁,正面砌有巨大盘龙,背面用于张贴“金榜”。越过广场进入二门,中辟五门并列,以免考生彼此拥挤。再一进深便是“龙门”,俗称为“龙门口”。由此开始,考生和乡试人员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从龙门向前,有一座斗拱飞檐的三层塔形高楼,名曰“明远楼”,登高可尽览贡院全景。“明远”一词出自《大庸》的“慎络追远,明得归厚”。明远楼是历届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等登楼值班瞭望之处。   走过明远楼便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办公相的地方——“致公堂”。堂东西两侧的房屋,是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堂办公、食宿之地。外帘官办事地点前还设有木栏回廊,闲杂人等不能进入。
    “致公堂”的后方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间的两侧房屋,是掌卷、受卷、誉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员办公及食宿处所。外帘门外还有一座“飞虹石桥”,是内外帘官工作的分界线,乡试时双方不可穿越此桥。内帘门内有“衡鉴堂 ”,是当年主考、典试们的阅览考卷、评定名次和主司们的食宿的地方。乡试考官则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贡院两侧建有号舍,供应试者居住用。为防止人翻墙而入,贡院的内、外墙上布满荆棘,因此有“棘闱”的称号。南昌贡院一共有号舍1.7万余间,号舍分别用《千字文》编号。但为了避讳或不吉祥的字,“天、地、玄、皇、轲、荒、吊”以及数目字一般不使用。每排号舍常常是100间或50间的规格,两排之间留有长巷,置有号灯、号旗识别,另置有水缸、厕舍等。单间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宽3尺、4尺。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考生在号舍内可坐在成板上答卷,也可以俯下写作,晚上就把板抽出用以睡觉,饭食方面则由考生用预备菜油的小炊具自行烧煮。
    多达1.7万间的号舍时常也容下人数众多的考生。每逢考生数量超额的年份,考场便在内部用芦席搭棚,称为“考棚”。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居昌期间便亲自目睹了两万多考生参加乡试的盛况。蒋士铨的《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描写道“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说明考生十年寒窗苦读之艰辛清苦。  
    放榜之日是拂晓时刻,由《江西贡院放榜场景》可看出当年考生千门万户,走马提灯,昂首翘足、争相查看的热闹场景。而南昌贡院的49口贡井,一般是供考生、考官饮水之用。最大叫“贡院井”,井口却比人头还小,据说是为了防止考生因落第而跳井轻生。
    江西人才在科举考试中的辉煌历史
    明朝时,抚州的民间传下这样几句话:“临川的才子金溪的书,宜黄的狗崽乐安的猪,崇仁的小官家家有,东乡的萝卜芋头薯。”江西人的诙谐说明了从这幢建筑里走向封建社会中央政权的江西人并不算少。 
    据统计,明朝总共276年,科考共出89名状元,其中江西达17名。其中,明朝洪武开国的第一个状元就是江西金溪人吴伯宗,其产生的影响力延及几代人,结果明朝第二个、第三个皇帝科举开考的第一个状元,也被江西人捧夺。直到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江西还出了不少人才。
    江西科举人物的崛起归功于学风至盛。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列在第10位,宋、元、明三代列在第5位。唐代,江西中进士64人。到了宋代,江西籍人物开始大批涌现,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文天祥和黄庭坚等名人,他们大部分是通过科举制度登上仕途。直至明代还有3200人中进士,居全国前列。到了清代,江西虽有1800余人中进士,“鼎甲”20余人,但与唐、宋、元、明代相比,已是落日黄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