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回乡举办诗会,地点选择在泉州府文庙的惠风堂。余光中闻名遐迩的诗歌《乡愁》,蕴含着海峡东岸游子诚挚的思乡情,而泉州府文庙正是一处见证两岸深厚文缘的文物古迹。 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府文庙原位于泉州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由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于现址泉州中山路。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它将宋代中原文化与闽南古建筑艺术有机结合,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为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如图)。主体建筑大成殿乃祭孔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栩栩如生。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承托,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崇圣祠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等四座。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梁上悬挂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十二哲人及五十六贤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在闽台文化的交流中,儒学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而对于闽台两地儒学文化的传承,泉州府文庙功不可没。今天我们参观泉州府文庙,仍可见到刻有“乾隆六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铭文的三件青铜豆,及有“同治六年五月□日铸,州同衔即选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冶”和“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铭文的青铜编钟二件。这些器物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台湾孔庙在泉州府文庙举行祭孔典礼时带来的贺礼,它们见证了历史上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独特的文缘关系,彰显了台湾民众对大陆原乡的文化认同。 明清以降,泉州府文庙培养出许多人才,他们东渡台湾后大力推动台湾儒学的起步发展。而若论两地文庙的渊源,则与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大有干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被调任台湾首任知府,在任五年内修建了两座文庙,这为泉台两地文庙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此后,台湾孔庙在建筑形式和规制上就一直追摹福建孔庙,其创建与维修时往往都聘请福建工匠主持,建筑材料也多取材自福建。例如,台北孔庙创建时就请泉州名匠王益顺按闽南式建筑风格设计,木石材料大都运自大陆,其中包括泉州白石及青草石,雕刻十分精美。台南孔庙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不仅购买泉州石材还延聘泉州名师精雕细琢再运到台湾组合安装,并增设泮宫坊、府学署等,形制与泉州府文庙几无二致,台南孔庙至此迎来了全盛时期。 台湾儒学得以发展后,反过来又与泉州府文庙保持紧密的联系。时至今日,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各大孔庙之间的交流依然十分热络。2008年10月,台湾孔子文化节举办隆重的开笔仪式,由泉州府文庙致赠台南孔庙的开笔石闪亮登场;2009年12月海峡两岸一百多名儒学专家和山东曲阜孔庙、台湾台南孔庙等知名孔庙的代表汇聚泉州,参加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泉州府文庙与台南孔庙共同签订《海峡两岸孔庙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书,这是海峡两岸孔庙首度携手共同建立交流联谊机制。泉州文庙与台湾各大孔庙之间的密切交流,不断地将两岸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文化认同推向新的高度。 专家点评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清朝统一台湾后,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等都从大陆传到了台湾,对台湾文化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文庙是供奉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地方,台湾各地最早的孔庙大都由泉州的工匠主持修建。泉州府文庙培养了众多人才,他们东渡台湾,推动了台湾儒学的起步发展。台湾儒学得以发展之后,反过来又与泉州府文庙保持了密切联系。可以说,泉州府文庙是闽台儒学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见证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