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烂书榜”很给力 中国书业需要更多“乌鸦嘴”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没有夜莺美妙的歌喉,没有孔雀艳丽的羽毛,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叫声嘶哑、形容丑陋的乌鸦一向被视为不祥之鸟,推而广之,就连说出了不讨人喜欢的大实话的人也被称为“乌鸦嘴”。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我眼中的“2010年度烂书榜”》,作者列出了自己眼中的“烂书”,郭敬明、刘墉、唐骏、郎咸平等近些年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赫然入选。烂书榜的制定者刘明清因此成为中国书业的“乌鸦嘴”。
    平心而论,这份榜单不可能反映读者的普遍意见。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也许在别人眼里上不得台面的烂书,在自己看来却是大有收获,也未可知。但是,尽管如此,这份榜单的意义仍然不容忽视。在听惯了赞美、看惯了成绩、见惯了好书排行榜的今天,如果每一个读者都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眼中的好书榜和烂书榜,那么众人的声音汇聚一处,庶几可以反映主流民意了。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书业严重缺乏个性化的、负责任的、不受左右的独立书评,“红包书评”、“软文书评”、“友情书评”、“领导书评”倒是泛滥一时。这样的书评难以起到激浊扬清、沙里淘金、引导阅读的作用,读者更不可能按照这样的书评去“按图索骥”。一位书评人曾说:“书评难写啊,实话实说,如果是好话,皆大欢喜;如果是不入耳的批评,就把作者和出版社全得罪了。为了区区一点稿费,实在犯不上。”由此可知,刘明清公布这份“烂书榜”,的确勇气可嘉。
    近年来,书评非常不景气:报纸的书评版或读书版要么裁撤、要么缩减;广播电视里的读书节目要么安排在午夜,要么干脆取消;《读书》、《书城》、《书屋》等老牌阅读杂志,迫于各种压力相继转型,有文采、有见地的书评日渐稀少,令读者怅然若失。
    书海夜航,读者渴望如灯塔般的书评。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近17万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新书出版国。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大水带来的还有大量泥沙。对读者而言,要想在首尾相连能铺满长安街的17万种新书里,找到质量上乘、有趣有益的佳作,恐怕并不容易。
    书评难觅,各种排行榜就成了选书买书的指南针。正因如此,新书一旦上榜,则身价百倍,排行榜于是成了出版社、书商的新战场,必欲得之而后快。近年来,花钱买榜、找关系打榜的事不绝于耳。在商言商,不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商,都要追求经济效益,做一些宣传和促销,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操纵排行榜,那就不仅仅是有违诚信的小事,而是涉嫌商业欺诈的犯罪。
    河水不会因为流动而自动变得纯净,必须通过蒸馏、过滤等手段,才能变成清澈卫生的饮用水。对于出版业而言,健康的书评就是那道蒸馏、过滤的过程,而健康的书评就不能只是赞美而没有批评。
    夜莺的歌声固然美妙,但听多了也会让人昏昏欲睡;乌鸦的叫声虽然不悦耳,但是足以使人警醒。但愿像“烂书榜”这样的“乌鸦嘴”更多一些,果如此,则中国出版幸甚,中国读者幸甚。
    张贺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