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钱汉东:怀念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6月1日我收到一则短信: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浙江著名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先生今晨五点谢世,享年85岁。噩耗传来,让我悲痛不已。这是一位和善而令人敬仰的老前辈。
    50余年来,朱伯谦先生考察发现的浙江省各地窑址数以千计。他曾数十次去龙泉窑遗址考察,著作《龙泉窑青瓷》是海内外公认的解读龙泉瓷的权威著作。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出版了《中国陶瓷》一书,朱先生就是此书的主要作者。
    去年,浙江龙泉青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瓷器第一次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为此,我专门去电朱伯谦先生报喜,朱先生说:“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的始祖,而浙江龙泉窑则是中国青瓷史也是中华陶瓷史上的一个名窑。因此,龙泉青瓷进名录是众望所归。”
    朱先生与我是同乡,都是浙江诸暨人,彼此交往亲切不少。8年前,朱先生来沪上光临寒舍聊叙,对我说:“你在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诸暨有不少春秋战国古窑遗址值得关注。当年发掘时我去考察过,那里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残片,质量都不错,年代这么早的窑址在国内并不多,它们在中国陶器发展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朱老的一席话,引起我对诸暨春秋战国窑址的关注。后来我特地去诸暨春秋战国窑址考察,拙作中诸暨陶瓷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朱先生看后赞赏有加。
    受朱先生影响,我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曾先后8次去龙泉大窑遗址考察。龙泉青瓷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光泽淡雅柔和,可与碧玉媲美;梅子青丰盈滋润,既像雨水淋过的青梅,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但令我遗憾的是,中国制瓷业如此发达,可文献资料却少得可怜,这给后人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如宋代文献资料中龙泉青瓷记载不多,文人骚客也很少提及,难道是美轮美奂的南宋官窑的盛名掩盖了龙泉青瓷的光辉?
    当我向朱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朱老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从遗址发掘来看,龙泉大窑可能设有官窑。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由于我国士大夫文人对手工瓷业往往不屑一顾,文献记录较少,完全可以理解。
    朱老说,龙泉青瓷能够恢复生产,还要感谢外国人。上世纪50年代,一些外宾来中国访问,他们向当时外交部的外事人员打听哪里有买“雪拉同”,外事人员不知何为“雪拉同”,就说没有。后来,有位苏联援华专家在回国前也提出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视了。为此事,他们专程到故宫请教陈万里。这位被周恩来总理亲点而调进故宫博物院的著名考古学家笑道:“雪拉同”就是中国青瓷。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龙泉青瓷漂到了欧洲,在巴黎,人们被它青翠典雅的釉色所陶醉,而法国当时正上演小说家杜尔夫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剧情描写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亚司泰来的爱情故事。雪拉同出场时穿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雪拉同”便成为龙泉青瓷的代名词。
    “雪拉同”的趣闻逸事惊动了周总理,1957年,他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朱先生告诉我,恢复龙泉窑,文物部门首先要搞清楚龙泉窑的历史;其次要能提供龙泉青瓷的标本,以便做研究参考。当时,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派朱老前往龙泉考古发掘。在龙泉调查时,朱先生他们发现浙江龙泉有500多处古代的窑址。后来朱先生撰写出版了《龙泉青瓷研究》一书,在当时引起轰动。
    2007年元月,相隔4年后,我重访浙南龙泉窑。龙泉到处是崇山峻岭,车,在曲折的山道上颠簸,让人感到受不了。联想这个当年日寇都无法侵入的地方,陈万里、朱伯谦等却翻山越岭亲临龙泉实地考察,遭受的艰难可想而知。在他们精神的感召下,我考察了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座古窑遗址,并撰写了《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此番来到龙泉,触景生情,想到“文革”中陈万里先生被迫害致死,尸骨无存,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龙泉为陈万里建亭竖像立碑,以纪念他为中国田野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回沪后,我第一个电话打给朱伯谦先生,朱老说:“坚决支持,功德无量。”他还带头捐款3000元,以实际行动支持我的创意。他的支持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激励着我克服重重困难,为陈万里建亭竖像立碑的愿望终于在龙泉实现了。
    拙作《日照香炉》出版,朱老不顾年事巳高,亲自写序加以鼓励;去年春天我的藏友赵月汀举办百壶展,他欣然答应来沪参加研讨会,还即席发言。他希望年轻人多多努力,将中华古陶瓷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让中华文明代代相传。沒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让人唏嘘。朱老的精神和思想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想,继承和发扬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才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朱伯谦先生(中)陪同本文作者(左)考察窑址
    钱汉东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