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解玺璋:唐德刚的历史“经”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解玺璋
    解玺璋,文艺评论家。北京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曾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编报、编书二十余年,对文艺评论情有独钟,有《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恨水卷》等专著。
    就我个人而言,读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闻其人,再读其书,另一种是先读其书,再知其人。唐德刚属于后者。
    10年前,湖南岳麓书社出版了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唐德刚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以后陆续读了他的《袁氏当国》《张学良口述历史》和《五十年代的尘埃》,增加了对他的了解,也在心里慢慢描绘出这个人的轮廓。不过,这种了解都是纸上得来,很肤浅。
    唐氏专治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他的《晚清七十年》就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构成和展开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我读这本书,有豁然开朗和眼前一亮的感觉。他把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看作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转型’现象”,他认为:“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长江通过三峡是滩高水急,波翻浪滚,险象环生的。在这激流险滩中,摇橹荡舟,顺流而下的大小船夫舵手,风流人物,触礁灭顶,多的是可歌可泣和可悲可笑的故事。”所谓转型,在他看来,就是“中国固有文明”现代化。具体讲到康梁戊戌变法,他认为,这是“分段前进”的“现代化运动”中的一小段——集中于“政治现代化”的一小段。对此他还有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康梁师徒扮演的角色,便是上述三峡中的一叶扁舟里的两个小船夫。在急流险滩之间,风驰电掣,顺流而下,终于触礁沉没——可歌可泣,可悲可笑,如此而已。”
    唐氏之“转型说”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在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历史观上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因此知道了,在教条、僵硬、定性、学究式的历史叙述之外,还有这样鲜活、生动的表达。唐黄二人还有一点是相同的——作为知名史学家和杰出史传作家,他们不仅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具备超强的文学想象力,使人想到《左传》和《史记》。他们都是来自海外的历史学者,却能够始终追随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国的历史叙事传统,除了理性的思考和规律的揭示,还有逼真的细节、场景,以及活生生的人物和动人的事件。
    再以《梅兰芳传稿》为例,有人赞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用了太史公的写法。他写梅兰芳在美国的影响,用了一个细节:“你可看到地道车上、课堂上、工厂内、舞场上……所有女孩子的手,这时都是梅兰芳的手。”这种细节的概括力足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它并不伤害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将“梅兰芳的色艺精绝、美国人的倾心、梅君的影响力”,全都表尽道尽了。他写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句倒板,如何引得观众如醉如痴,他写道:“在这娇滴滴的声音里,舞台下千百个观众不觉都停止了呼吸。千百张‘剧情说明书’被人们不知不觉地搓成无数个小纸球。”我辈做新闻的人应该熟悉这种写法,这就是新闻要求的“现场感”啊。可贵的是,唐德刚的历史写作,也能做到“形象性的、写具体事实,并且往往现场化、故事化”。这种写作方式对于记录当下历史的新闻记者来说,不能没有帮助和启示。
    唐德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为我们引进了“口述史”这个概念,他的几部口述历史著作陆续在内地出版,渐渐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口述史的理解和认知。口述历史又不仅仅是记录而已,它只是整个历史研究系统中的一部分,当然是基础的部分。口述历史则使得研究者有可能面对活的历史,这些有生气的活的人物,有可能为历史叙事提供更多的、鲜活的素材。他做过一篇《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其中就讲到了写作《张学良回忆录》绝非常人所想的“我讲你写”那样简单。作为《李宗仁回忆录》执笔人,他讲到写作这部书的感受,用了“真不堪回首”几个字,可见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做的事。所以,他在接到张学良的邀请,准备做一部《张学良回忆录》时,才有“真使我心惊胆怕”的感觉。唐德刚晚年曾对《张学良回忆录》的流产感到遗憾,但也只能慨然叹之,无可奈何。再来看我们这里口述历史的热闹,一片繁荣景象,就有些汗颜。如今,唐先生已经走了,但他的这本“经”,尤其是口述历史的这本“经”,还是应该有人继续念下去的。
    解玺璋    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