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字之美如何在课堂丧失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漫步在黄沙上/绝望已充斥了我的心/地球上有多少的土地/有多少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的黄沙淹没……”这是北京市知春里中学高一(1)班的一节语文课,课的名称为“走进诗的国度”。学完诗歌单元后,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了解再运用学到的诗歌知识,尝试着写诗歌,然后在“走进诗的国度”这节课中,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赏析。
    这样的语文课在以前的课堂上非常少见,教语文的张老师介绍。
    从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现在上课都按照模块来学习了,新课本变化很明显,”北京市丽泽中学的高一新生小蔡说,“不过,两个星期下来,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语文课。”
    “我现在每次从教室走出来总是心情很好。”北京丽泽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惠丽告诉记者。王老师是个很感性的人,如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她就会越讲越有激情,如果自己的课不能让学生们活跃起来,她就会“蔫头耷脑”的。
    但是,山东的孙老师却说了一次他尴尬的经历――孙老师给学生讲《荷塘月色》,他让学生们都把眼睛闭起来,希望孩子们在他动情的朗读中想象作家笔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让学生‘享受’语文。”孙老师说。可是课文刚刚读完,孙老师还沉醉在文字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中时,一个学生却提出:“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篇课文会怎么考吧,”孙老师的心一下子凉了,“我觉得很悲哀!多美啊,可是学生们竟然不去感受。”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该变变了”的呼声很大。虽然这些年经常有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但是,语文是“老师教着辛苦、学生学着叫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文学混同语言美丽的文字支离破碎
    “学生不爱学语文其实是有原因的,”北京丰台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吴豪老师说,当分数的地位在学校、家长心目中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越来越向理科老师看齐了,把文章分解再分解,然后给每个字都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值’,给每个句子求得一个‘解’,每篇文章这样一字一句地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于是,老师们把上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抠”字、“抠”词,分析篇章结构。
    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语文教师顾老师说:“我们语文课的一大弊端就是每篇课文都从头分析到尾,每本书也从头分析到尾,没有时间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经常会觉得很痛苦,痛苦于感受不到职业本身带给自己的尊严,痛苦于不能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最应该给学生的东西教给学生。”吴豪老师说,如果按照惯常的讲法,一篇课文大概有两到三个课时,第一节课他首先会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测验上一课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然后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这大概要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下来会读一遍课文,剩下的时间大概可以串讲一个自然段。第二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会用来串讲课文、讲解语法知识、分析写作手法,还要用一部分时间处理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题,“学生享受美的时间就这样被一点点地挤占掉了。”
    “问题在于我们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了。”山东省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善利老师说,语言是工具性的知识,更为基础,是科学的、理性的、冰冷的,文学则是人文性的知识,是情感的、感性的、温暖的,现在两种知识混在语文课一个课堂上来完成,老师讲解一篇课文,刚刚把气氛烘托起来,就要停下来讲语法、字词,一部作品就“这样断了‘气’”。
    在这样一个“忽冷忽热”的课堂上,美丽的文字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美丽文字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知识难以应用语文课成了纸上谈兵
    语文课确实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但是现在老师们却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工具性上了。既然语文课变成了语言知识课,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事实并非如此。“反反复复地语言训练却没把语言训练好。”孙善利老师说。
    学生们学习了12年的语文却写不出一份像样的通知书、请假条由家长代写、读不懂说明书、看不明白合同书,“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北京市一个普通中学的廖老师说。
    “人们学会使用工具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践而习得,学习语言也一样,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却是把学生们关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讲授。”孙老师说。
    北京有近40年高中语文授课经验的左老师回忆起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左老师去听一位年轻教师的作文课,课的内容听起来很不错——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波澜来。“这位老师不停地讲‘什么是波澜’、‘什么时候运用波澜’、‘写出波澜的好处和意义’,可是孩子们没有经历波澜怎么能体会什么是波澜?不让孩子们动手练习他们怎么能写出波澜?”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左老师仍然说得很激动。
    “语文课的又一弊端就是太注重知识的讲授了,”特级教师顾老师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知识第一的误区,也就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同时也以知识为落脚点,“其实语文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比如写作技巧、欣赏方式等。”
    课堂遭遇应试离本真的语文越来越远
    其实,并不是语文老师们不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美”起来。“我最怕给学生讲语法了,”北京市西城区的石老师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听得浑浑噩噩,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昏昏欲睡。”
    不少老师反映,很多年轻老师刚开始工作时也是充满激情的,总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既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字带来的愉悦,同时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过不了几年就会走到其他老师的老路上了。
    这是为什么?“只要一排队一切都完了。”孙善利老师说。孙老师回忆自己当年在中学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就是如此。孙老师很喜欢文学,所以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到文学带给自己的莫大的精神满足,最初还好些,后来同年级的几个老师开始暗中较劲儿,自己就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了,再后来开始全年级考试分数大排队了,自己一下子觉得不能不变了,不是怕排名靠后面子上过不去,而是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前程。
    于是,孙老师开始变了,变得像其他老师了,开始为了分数而教学了,开始考什么教什么了。这些改变孙老师还能接受,让他最痛苦的是,一旦开始改变就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改了一步紧接着就会改第二步,越改速度越快强度越大,而且看不清方向和终点。“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正在教学生为了得好成绩造假,”孙老师说,“我震惊了。”
    与孙老师承受着相同痛苦的还有厦门的谢老师。“语文是有意思的,语文老师也是有意思的,但面对当前的语文考试时,便都没有意思了。”谢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谢老师是个很有“点子”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他组织学生编写《个人周刊》、做名著导读、每天课前有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总之,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活动,我都尽量组织。”谢老师说。
    但是,面对越来越“惨烈”的应试竞争,谢老师开始妥协,“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我仍然侧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人本化的教学。但是到了高三,一切都停止了,就像收麻袋口一样,向应试教育的方向使劲收口,”谢老师无奈地说,“不这样不行呀,学生要成绩、学校要成绩、家长要成绩、我要饭碗。”
    北京今年的文科状元曾经对记者说,千万不要小看应试训练,那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系统训练,就连作文这样主观性极强的部分,老师们都能找到相应的训练办法,“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每一段第一句写什么、每一段中间写什么、怎么结尾都有非常标准的写法,只要照着老师给出的办法一套,作文分数至少不会低,”这位状元说,“我们称这种作文叫‘新八股’。”
    在应试的压力下,语文离它本真的面貌越来越远了。
    全国实施课程改革的地区已经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期待课改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顽疾,不过要想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应该是从某项运动开始的,正如北京育才学校的樊颖老师所说:“教材的变动不是改革的根本,真正带动老师们变起来的是教育观念。”
    新课改让学习变得自由而快乐
    9月,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分以考试为导向、“填鸭式”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缺点,一直广受诟病。北京的新课改,会有多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带着期待,记者近日到北京二中进行了一番探访。
    课程:由标准餐变为自助餐
    记者从北京二中课程处了解到,学校为高一学生设置的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涵盖几个科目,例如语言与文学就涵盖了语文与英语两个科目,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项。
    在每个科目下,又细分了“必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必修一般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所以学校建议不管是想在人文学科、理工学科、艺术或体育学科等各个方向进一步学习的同学,应先修习各科目的必修课程,并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再选修相关科目设置的选修课程。其中,选修Ⅰ主要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兴趣、潜能发展的需要,按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课程;选修Ⅱ则是北京二中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二中的校园文化和学生兴趣,广泛联系中科院、高校、研究单位和跨国集团,以及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自主开设的若干课程。必修课会尽量在整个高一阶段和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开设,以利于在高二、高三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
    校长钮小桦形象地把学校的课程设置变化比喻为给学生提供的不同形式的餐饮:过去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随着改革,出现了“套餐”,丰富了盒饭的内容。学校的课程种类越来越多之后,形成“自助餐”,这让学生可以置身于一个丰富的知识环境中。
    学生:从“苦学”到“乐学”
    钮小桦认为,这种新课程的改革,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他们的学习也会由“苦学苦读”变得“自由快乐”。
    通过《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记者可以看出北京二中为学生准备的每一道“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例如在语文课选修Ⅰ中,就有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每个系列下面,又都列有详细的培养目标,利于学生选修。
    选修Ⅱ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文学与艺术类,共有《人间词话》选读、《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西方现代散文随笔解读、日本侦探推理小说探微等47种课程,最少的体育与健康也有8种。
    为了适应众多种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学校还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在陶艺工作室记者看到,十来个同学正围在桌子边,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泥捏花朵,桌子中间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在教室的地板上、桌子和架子上,也都摆满了已经烧制好的作品,有各种房屋模型、人头像、茶壶等,个个都很精致。
    记者 樊未晨    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