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法言》,汉代扬雄拟《论语》体裁,以问答形式撰写,主旨在于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的著作,凡十三篇:学行篇第一、 吾子篇第二、修身篇第三、问道篇第四、问神篇第五、问明篇六、寡见篇第七、五百篇第八、先知篇第九、重黎篇第十、渊骞篇第十一、君子篇第十二、孝至篇第十三。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宋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学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虽官职低微,然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唐韩愈以其与孟子、荀子并称。《三字经》将他与老子、庄子、荀子、文中子列称为“五子”。著有《方言》。《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五卷,今已不传。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以行世。 自汉至北宋中期,《扬子法言》之作注有汉侯芭注、吴宋衷注、晋李轨解、隋辛德源注、唐柳宗元注、北宋宋咸重广注及吴祕注等。司马光裒合当时仅存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祕四家,形成五臣集注。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扬子法言》,为五臣注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书精雕初印,棱角峭厉,墨色浓润,为南宋刻书之上品。书中避宋讳极谨密,“玄”、“眩”、“弘”、“殷”、“桓”、“慎”等字皆缺笔,至孝宗讳“慎”字止。书前有淳熙八年唐仲友后序,盖刻书时序也。《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曾著录此书,认为系大字麻沙本,为鉴定之误。此书版心下镌有刻工:蒋辉、王定、徐通、李忠、宋琳、吴亮等,皆为绍兴至杭州间刻工,另参考唐仲友之后序,可以认定是书为浙江台州刻本无疑。上世纪80年代,版本学家傅熹年先生曾经眼此书,也认为此书是南宋中期浙江地区所刻之书。 此书钤有“事亲之暇”、“诗礼传家”二印记。又曾入藏清宫,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天禄琳琅”天禄继鉴藏书印全套。 此宋淳熙八年刻本《扬子法言》,在内容上可补明、清诸本脱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和版本价值,现藏辽宁省图书馆,为海内孤本。1988年四川巴蜀书社曾影印出版。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于6月14日—7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与观众见面。此书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和评审中也引起专家们高度重视。 刘冰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