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节选) 2003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型肺炎聚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温总理首先借用《中庸》中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勉励广大香港民众,随后,温总理动情地说:“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是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不要将自己的失落和苦闷归结于上苍,不要将自己的过错和失误归咎于他人,因为这是一种避世的胆怯,是一种利己的私心。就像射箭一样,当射不中靶子时,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要检讨自己技艺的不足。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也是强调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只有放弃无休止的抱怨,才能始终保持乐观健康的良好心态,从而积极向上,有所作为。怨天尤人者,只能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荀子·正名》篇说:“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于慎行说过:“彰怨者多防,匿怨者自戕。”(《谷口笔尘》)我国汉代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说:“人无忧,故自寿也。” 在儒家看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道德境界。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你没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在儒家看来,人凭什么自立,当然需要知识,再就是德行,更重要的还有人生的境界。孔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具有快乐的人生情调,他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概括自己一往情深的精神世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到好,由好到乐,其实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儒家经典《中庸》强调“中和”的思想。《中庸》第一章即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总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但是人的喜怒哀乐总是要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时候如果有节度,无过无不及,这就叫做“和”。如果人人都能保持中和的境界,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向上,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有追求的人向上进取,无所事事的人向下沉沦。向上者超越,向下者坠落。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扬各界战胜“非典”聚会上引用《中庸》中的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在面对这场灾难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接受挑战,趋利避害,共渡难关。正如温总理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看望同学们时所说:“这场灾害对政府、对全国人民都是一场考验。我相信,经历这场考验后,我们国家会更大踏步前进。” 《温文尔雅》书摘节选 《温文尔雅》[主 编] 汪龙麟 何长江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定价: 39.80 元 人民网-读书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