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赏升平》是国家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上下两册,97幅彩绘戏曲人物画谱,展现了9种不同戏剧演出的妆容。图画绘制精美,色彩艳丽。此画册既无文字记载年代,亦不著画者姓名,一般著录为清内府书画处书画人绘。据分析应绘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绢底彩绘,每面高32.8厘米,宽23.6厘米。每图高26.4厘米,宽21.1厘米。 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专司戏班的机构。升平署旧址包括原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现北京一六一中学校舍。升平署戏楼院是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这座戏楼院是一组四合院,内有北向戏楼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轩,适合观赏演出。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清宫演剧沿袭明制,由教坊司女乐承应。顺治八年(1651),改为内监承应。康熙二十年(1681)起,渐有“南府”、“景山”等称。康熙中期,南府和景山已成为正式的演戏机构。乾隆年间,南府设内、外学。景山设总管首领,设有外学;另设新小班,成员为乾隆帝南巡时从苏州带回宫中的男女优伶。内学由宫内习艺太监组成,外学为民籍子弟,主要由从苏杭等地挑选入宫的艺人组成,也有少数习艺的八旗子弟。内外学常年在宫中演出,总人数约1450人,盛况空前。 乾隆以后,清宫戏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嘉庆帝大幅削减宫中戏曲演出机构,以示“改除声色”。内外学总人数仅约500人。道光帝即位,裁减南府内外学为一学,将景山戏班纳入南府,统一管理。道光七年(1827),正式撤销“外学”,改“南府”为“升平署”,主持宫内演剧事务。咸丰、慈禧喜好戏曲,宫廷内每逢朔望节令、喜庆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大都由升平署所属演员承应。咸丰时,宫中演出频繁。内学太监不能胜任,便挑选民间戏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徽班,轮番进宫演出。昆腔、弋阳腔日益衰落,乱弹(今京剧)日渐兴起。 《庆赏升平》所画全部剧目属于乱弹,有《泗州城》12幅、《太平桥》8幅、《空城计》10幅、《玉玲珑》6幅、《落马湖》10幅、《普天乐》23幅、《千秋岭》6幅、《蔡天化》12幅以及《反西凉》10幅。故宫博物院、梅兰芳纪念馆藏有若干幅升平署戏曲人物画,不同的是国家图书馆和梅兰芳纪念馆所藏每一出剧的剧中人名下边皆有一行小楷:“穿戴脸儿俱照此样”。而故宫所藏却没有。朱家溍先生研究认为,梅兰芳纪念馆和国图部分为溥仪出宫前从宫中流散,第一个买者见画上没有画者署款,也无用途说明,无法证明来源于宫中,便加上这样一行文字,希望使人自然认为这是宫中演戏的标准穿戴妆扮,因其史料价值身价大增。 此画册所画穿戴与故宫所藏戏衣、头盔等实物相符,人物神态,刻画极为精细,戏衣刺绣考究,绘制精工,与民间戏班穿戴绝不等同,朱家溍先生推断应为画家看着实物画出来的,脸谱也是升平署当班的教习(在编演员)提供样本。也就是说,画册是升平署教习和管理人员与画家们合作的产物。 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除国家图书馆所藏外,分藏故宫博物院、梅兰芳纪念馆等处,而当时演戏时所据剧本、档案也散藏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多家单位,是研究戏剧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陈红彦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