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又兼有历史评论的史学著作。 王鸣盛(1722-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四十二岁定居苏州后,“惟以考史为务”,开始撰写《十七史商榷》,历时二十多年始成。 《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包括《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合《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缀言》二卷。该书沿用了宋时汇刻十七史之名,其实涵盖了十九史,于宋人所谓“十七史”之外又加入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 王鸣盛强调“求实”,以考证“典制之实”和“事迹之实”为治史宗旨。《十七史商榷》系统考察了这十几部正史,内容除校勘本文、改正讹误、考订史实外,尤详述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王鸣盛还注重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史书的评论,但他强调议论褒贬不能脱离史实,必须在考证详确的基础上谨慎进行。 《十七史商榷》在史书的订伪、纠谬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其求实的宗旨和考辨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与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并称为乾嘉时期三大考史名著。 郑任钊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