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持修撰。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忠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规模宏大,历时十九年始完成。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协助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全书贯串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 《资治通鉴》秉持了据实直书,不为亲者贤者讳,不隐恶扬善的史学精神,叙事平实稳健,文笔简洁优美,考据精审核准,与《史记》并称史学之双璧。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欲了解中国历史,不可不读《二十四史》,亦不可不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皆仿司马迁《史记》体例修撰,以纪传做纲要,成骨干,其纵向脉络明晰,一家一事之由来发展,历历在目,但横向脉络不清,很难把某个事件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下去剖析。《资治通鉴》的编年体手法,却令不同历史主线在时间轴上齐头并进,由此天下诸多事件内外关联便尽数跃然纸上了。看《二十四史》易知某事之来龙去脉,看《资治通鉴》却可知此事之历史环境、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相互参照,一呼一应,交叉来读,最是上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