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莫砺锋教授通过此篇讲坛希望能与读者们一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去感受陶渊明那种脱俗的人生态度。 演讲人:莫砺锋 简 介: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社会”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的文化背景。著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中国文学史·宋代卷》等。 阅读提示: ■ 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是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从而回归自然。 ■ 其实生活有多种形态,只要达到温饱,朴实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过多的财富其实并无实际价值。 ■ 陶渊明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也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也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而且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他曾做过几任小官,后来便在家乡浔阳隐居终老。他留下的作品只有120多首诗歌和12篇辞赋、散文,这些作品内容朴实,风格平淡,并不以奇情壮采见长,当时几乎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但是陶渊明身后的声名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清代龚自珍甚至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一位终生隐居的穷苦读书人,竟会与功盖三国的诸葛卧龙一样雄豪?陶渊明故居的平常松菊竟会成为万古高标的象征?让我们从头说起。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在陶渊明出生的40多年前,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向宰相王导询问晋朝的开国史,王导就把当初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说了一遍。明帝听了,羞愧得把脸伏在床上说:“如果真是这样,晋朝的国运怎会长久!”晋朝的政权不具有合法性,所以朝廷甚至不敢提倡忠君,整个社会便陷入缺乏道德准则的混乱状态。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陶渊明便是那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那么,陶渊明的光彩和锋芒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首先,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 晋朝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门第。所以左思愤懑地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茎寸径,荫此百尺条。”(《咏史》)枝叶繁茂的松树长在山涧底,柔弱的树苗长在山顶上。那棵只有一寸粗的小树苗竟然遮盖着百尺青松!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便是当时门阀制度的准确概括。当时不但王谢子弟聚居在乌衣巷里妄自尊大,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对贵族心怀歆羡。 门阀制度下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全社会追逐富贵的不良风气,正如干宝所说,当时的士风是“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士人不但追求官位,而且赤裸裸地追逐财富。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身居高位,家财百万,还每天晚上与妻子在烛光下摆弄筹码算计。和峤家财万贯却为人吝嗇,人们说他有“钱癖”。鲁褒的《钱神论》中有“亲之如兄,字曰孔方”的话,故后人称钱为孔方兄。而在这一潭污泥浊水之中,陶渊明像一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重臣,为稳定东晋政权立有大功,官至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陶侃的功勋和地位并不亚于王导、谢安,他本是南方的溪族,年轻时曾以打鱼为生。在那个特别看重门第的社会里,陶侃虽居高位,仍不免被出身贵族的温峤称为“溪狗”。陶侃身后不久,家族就衰微了。到了陶渊明,家境十分清贫。陶渊明虽为陶侃这位曾祖感到自豪,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出身贵族,相反,他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总是“贫士”,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透露出作者对于郡望、阀闾、族姓等决定士人身份高下的种种因素的蔑视。颜延之在哀悼陶渊明的《陶征士诔》中称他“韬此洪族,蔑彼名级”,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准确叙述。 陶渊明对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贵族从未投过一丝歆羡的目光,相反,他对历史上那些贫寒终生的高士极为倾慕。陶渊明写过《咏贫士七首》,专咏古代安贫守贱的高士,比如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黔娄,陶诗:“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后二句说既不以高贵的爵位为荣,也不接受丰厚的馈赠,正是陶渊明的处事态度。 其次,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道德沦丧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晋代士人的假清高便是明证。比如享尽富贵荣华的王衍,竟然嘴里从来不说“钱”这个字。又如潘岳作有《闲居赋》,表达了恬淡高洁的情怀,但他事实上是个“望尘下拜”的卑劣小人。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他在《感士不遇赋》中痛斥:“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曾经数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考察陶渊明在江州祭酒之后做过的几任官职,他做官的时间越来越短。他当桓玄幕僚达三年,当镇军参军仅一年,建威参军仅5个月,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了。陶渊明为什么会出仕?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得很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是为了养家活口。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是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从而回归自然。 陶渊明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他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陶渊明首次充满诗意地描写农业生产:“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他还为自己留下一个充满诗意的剪影:“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在当时的王谢诸人看来,陶渊明只是俗人一个。但正如辛弃疾所云:“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鹧鸪天》) 陶渊明的社会意义 大家也许会问,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仅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为什么后人会给予高度的赞颂呢?换句话说,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当时的社会南辕北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认为,真正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只要不是无政府的社会,便需要有人做官,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当然是完全正当的。财富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追逐更多的财富,当然也是完全正当的权利。但是毋庸讳言,担任官职和追逐财富这两项行为中并不包含任何道德价值。假如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求官职,而做官的主要目标仅是猎取荣华富贵甚至贪污狼藉;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逐财富,而发财的目的仅是挥霍奢华甚至为富不仁,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地。古人为什么要提倡廉退之风?其深层原因就是想用此来调节社会的秩序。伯夷、叔齐并无功业建树,但他们在继位问题上互相推让,武王伐纣后又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称扬他们“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孟子赞扬伯夷是“圣之清者”(《万章下》),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树立廉退之风的典范。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都需要提倡廉退之风,更不用说晋宋之际那种道德沦丧的乱世了。所以陶渊明的出现,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不但是封建时代的道德制高点,也对现代社会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刚才说过,担任官职和追逐财富都是人生的正当选择。但是假如你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假如你为了达此目的不择手段,那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丧失自我。用句比较时髦的话说,你就会被官职、财富这些身外之物异化。如今有许多人志在必得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如果屡考不中,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实人生有多种途径,难道不做官便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吗?其实生活有多种形态,只要达到温饱,朴实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过多的财富其实并无实际价值。从唐宋到元明清,不知有多少士人在陶渊明面前顶礼膜拜,因为他们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难道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就不再需要陶渊明了吗?不!在这个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了焦躁的高烧状态,陶渊明就是能帮他们退烧的一帖清凉剂。 被视为良师益友的陶渊明 上述两点还不是陶渊明的全部意义。因为有了上述两点,陶渊明有资格被人们敬如师长。但如果只有上述两点,陶渊明不一定会被人们亲如好友。那么,陶渊明被后人视为良师兼益友,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人生在世,当然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好能为国家、人民多作贡献。但毫无疑问,事实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是极少数人。因为成功不但需要内在的品德和才能,还需要外在的环境和机会。那么,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呢?你怎样才能让平凡的一生过得愉快、充实,而且很有意义呢?请看陶渊明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也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歌颂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他赞美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朱熹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语类》卷一三六)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但是陶渊明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他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陶渊明在生活中不走极端,他并不因生逢乱世便愤激地自杀。但他始终坚持原则,决不放弃。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反顾地辞官归隐。隐居生活毕竟是清贫,乃至艰苦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农业劳动是格外的艰辛。陶渊明家境贫寒,耕种所得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但即使如此,陶渊明还是坚决拒绝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征召,这是高风亮节,这是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抗争!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官归隐,63岁去世。这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涯,就是一部精神抗争的历史,是高洁的品节战胜富贵荣华的诱惑的胜利记录。请看在陶渊明去世前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上门来拜访,这位檀道济不但是江州的地方长官,而且是朝廷的宠臣,他一进门就以居高临下的语气规劝陶渊明出仕,说什么“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此时的陶渊明贫病交加,处境窘迫,但他断然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赠送食物,陶渊明也坚决不接受,“麾而去之”,即挥挥手让他拿走。一向待人彬彬有礼的陶渊明为什么会不顾礼数地“麾而去之”?因为檀道济的举止触犯了陶渊明的道德底线,“麾而去之”是对“嗟来之食”的拒绝,是对物质诱惑的坚决抵拒。 但是从整体上看,陶渊明总是保持着平和、安宁的心情。隐居生活尽管艰苦,但在陶渊明却是充实、愉快的。他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既有贫穷的烦恼,也有亲情的可爱。最主要的是,陶渊明在美丽、安宁的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深情地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比如用普通的饭菜招待邻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之五)又如夏日北窗下的一缕清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他特别珍爱亲情、友情,对于几个孩子关爱备至:“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对纯朴的邻居也十分友好:“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这些朴实的诗句里洋溢着真挚的深情,这是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情歌颂。 当然,陶渊明的生活内容不仅仅是春种秋收,养老抚幼,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好读书,二是嗜酒。颜延之的诔文中也将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心好异书,性乐酒德。”何谓“异书”?前人均无注解。我觉得“异”就是“非常”的意思,“异书”当是指儒家经典之外的书籍。陶渊明自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十六)但他写过《读山海经十三首》,可知渊明在六经以外亦喜读《山海经》之类荒诞不经的“异书”。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非常有名,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轻松、随意,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方式。众所周知,汉代的经学繁缛琐碎,魏晋以来士风一变,士大夫喜爱哲理思辨,穷究底蕴。陶渊明追求的不是繁琐的章句之学,也不是好辩的玄谈之风,他自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便是心领神会,到此便止,不再深究。这种读书方式给陶渊明带来极大的愉悦,以至于忘记了吃饭。这种愉悦的心境与渊明欣赏山景时所悟得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之五)非常相似。何谓“酒德”?实指醉酒后达到的一种陶然心境。陶渊明自称“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何以称我情,浊酒聊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个陶字真是用得好,陶渊明姓陶也真是姓得好!进入陶然的醉态以后,陶渊明便在幻觉中暂时摆脱了并不美好的现实世界,从而忘却了一切烦恼与忧愁。陶渊明曾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其七中有“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还在《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各种情感都远离开去,忧愁当然不再存在了。正因为只有在醉乡中才能达到陶然的境界,所以陶渊明才那么喜欢饮酒,以至于当彭泽令时要把一大半的公田都种上糯稻来酿酒,而且在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连本不想见的王弘也不拒绝了。陶渊明虽然喜欢饮酒,但他的饮酒方式比较平和、沉稳,他只与朋友、邻居共饮,决不像阮咸那样跟一群猪一起喝酒。陶渊明喝醉了也从不使酒骂座,只是让客人离开而已。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但是我觉得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因为他更有实际意义。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之五)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不甘心沉沦的,请阅读陶渊明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远”的精神境界呢?我认为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千方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其写作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见他吟诗作文,只是为了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关于无弦琴的传说。最早的几种陶渊明传记中都说他家有无弦琴一张,每当饮酒微醺以后,便抚琴寄意。后人对这张无弦琴议论纷纷,有人甚至认为它与《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一样寓有深意。我觉得如果陶渊明有意置办一张无弦琴,那就有点装神弄鬼的行为秀的味道,这显然是对陶渊明的歪曲。苏东坡说得好,“当是有琴而弦弊坏,不复更张,但抚弄以寄意。”(《渊明无弦琴》)陶渊明家境贫寒,衣食尚且不周,琴弦坏了一时没钱更新,是情理中事。古人鼓琴多为自娱,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王维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静夜无人,四顾寂寥,哪有什么听众?陶渊明也是如此,对他来说,弹琴与作诗一样,都是抒写内心情志而已。琴弦未断时,陶渊明当然会弹出琴声。琴弦断了,适逢心中有所感触需要抒发,他便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一番。反正他需要的以寄其意,只要内心有旋律便行,有没有发出琴声,又有什么关系?陶渊明的诗文也是如此,他写作时只是以示己志,根本没有考虑过读者。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所以我认为,陶渊明其人与陶渊明的诗文是二位一体、无法分离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平居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陶渊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也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也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陶渊明诗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原有的善良、纯洁的本性,并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不甘心在喧嚣的红尘中日渐沉沦,就请阅读陶渊明吧! 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