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分地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隋唐开创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进入了科举取士的时代。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历代统治者的面前:究竟是凭才取士还是分地取士。也就是说,是完全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士子,还是通过区域配额来保证全国各地区的士子都有登科入仕的机会。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
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完全强调凭才取士,是难以发挥科举取士的真正功能的。开科取士,对于统治者来说,绝不仅仅是录取一些优秀人才,而是要通过这一选拔方式,笼络住天下的士子。因此,为了使全国各地的士子得以“沐皇恩”,在录取方式上加以调整,也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明清两代更注重分地取士。应该肯定的是,分地取士有利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分地取士的方式,包含着对文化落后地区的扶植和政策倾斜。
    清代的做法尤为突出。庶吉士的选拔始于明朝。每科殿试后,从新进士选拔一批优秀者,作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继续深造3年。清代庶吉士的选拔与明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明代只在新进士中选出若干人参加考选,而清代则除一甲三名外,全部参加考选。此外,清代每科所选庶吉士的人数要大大超过明代,而且注意了分省录取。清代对边远省份的教育同样采取了倾斜政策,放宽了边远省份的童生入学标准。清代边远省份文化的发展是明显的。因此,分地录取、政策倾斜,对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有利的。  (《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李世愉    文摘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