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浅白背后的情感——聂夷中的几首咏农诗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的名诗。不过,一直不大喜欢这首诗。一是以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觉得诗句中的“日当午”三字有些假。“锄禾”不是一种什么赶时令的活,田中禾苗中的杂草锄不锄,锄一遍还是两遍,根本没有一定之规。就是夏天赶着“锄禾”,农人也是不会干到大中午的,因为天一亮就可下地,天黑才会收工,夏天中午这段时间太热,工效低,易中暑,完全没有必要到烈日下去装模作样。二是觉得诗句明白如话,一点回味的余地都没有给人留下。
    “锄禾当日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放孤寒三人及第》篇里,录有这一版本。这个版本与今流传的差别极小,只是将“日当午”的“日”字前移了一个字,将“知”改为了“念”。这一移一改,给人感觉好多了。“当日午”可以解释为就要太阳当顶了,这比较符合实际;“知”字用得太冷静,“念”字则感情色彩浓得多,味道足一些。
    《放孤寒三人及第》一文还简要介绍了一下诗的作者。诗人名叫聂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贫苦”,“精于古体”,唐咸通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
    文中另录有聂的两首《咏田家》诗:“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类似的诗句,以前主动和被动地读过不少(说不定就被规定读过这两首诗,只是记不得了),读过也就读过了,说不定还会在心里轻蔑地一笑:几句大白话罢了,哪里就敢称诗?
    翻《北梦琐言》的时候是深夜,斜倚在床,本来迷迷糊糊快要入睡了,见这首诗,忽然就觉得心里一痛……或许是自己年龄不小了,经历的事多了,这才读懂了诗人浅白文字后的强烈情感,读出了自己过去的轻薄?
    听风堂主    天涯社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