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一)曹雪芹自己否定自己是作者。 根据《红楼梦》书中开篇介绍,作者是那石头,《石头记》便是明证。空空和石头对话,可以清楚看出作者是石兄。不要把石头简单当成神话,那石头正是贾宝玉,正是书中主角。秘密全在“十里揭”嘛。曹雪芹参与了作品的增删,表明曹雪芹认可这种说法。曹雪芹不仅认可作者是石头,在《红楼梦》开篇楔子中称曹雪芹“批阅”,还有“增删”,还进行了“分章回”,“撰目录”,这就等于说他既部分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又在楔子中摆正了自己在红楼梦一书创作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曹雪芹所说,应该是事实。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读者,作者确实另有他人。因为当时一定传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曹雪芹有苦衷不能说出作者是谁(作者是他假死出家的父亲,不能说的,说出是有灭门之罪的),又想给作者保留著作权,所以才说明了自己在红楼梦一书中做了哪些工作。把著作权留给石头,留给宝玉,也就是他不能露面的父亲。 (二)证明曹雪芹是作者的证言违背逻辑。 曹雪芹自己坦白交代自己不是作者,仅仅是批阅增删而已。想推翻这个供词,我们需要物证和证人证言的。物证是根本没有的了。证人证言就很重要了。 我们红学界所提供的曹雪芹是作者的证人证言,一是脂砚斋批语,二是当时某些人士的证言,如永忠、袁枚、敦诚、敦敏、张宜泉,等等。脂砚斋批语不能证明曹雪芹是作者,相反却能证明曹雪芹不是作者,下面会讨论。单说红学界所提供的当时某些人士的证言包括曹雪芹好朋友的证言,则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那就是倒果为因,本末颠倒。因为他们提供的证人证言,根本不能作为证据,都是证人根据曹雪芹的供词做出的“曹雪芹是作者”判断。这样的判断即便今天的读者根据曹雪芹的供词也能做出来的。显然,都是他们见到曹雪芹供词后,眼见曹雪芹不能提供作者是哪一个,做出的判断,如何能作为证言?把这当作证言,就是倒果为因,本末颠倒了。 关于这一点,我的朋友举个例子很有意思。朋友说,曹雪芹坦白交代:有人偷了牛,盗贼不知道去向了。曹雪芹把这牛牵回自己家,帮那个盗贼把牛养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法官,此案如何了结呢?一方面,盗贼找不到了;另一方面,这牛明明就在曹雪芹家,曹雪芹也不提供盗贼的情况去向,盗贼是谁?这种情况下,多数人都会“推定”盗贼就是曹雪芹了。他的好朋友也会根据这样的供词“推定”是曹雪芹的。这样案子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多数人也要“推定”盗贼是曹雪芹的。这样“推定”是不合逻辑的,因为由曹雪芹的供词,还有一个相反的“推定”也是成立的,那就是“盗贼不是曹雪芹”。后来人胆量大了,他们居然把当时及后来一些人士的“曹雪芹是盗贼的推定”当作证言来处理,证言一证言二证言三等等,实际上这是没有科学性的,逻辑上是不严密的。这些人的证言,都是从曹雪芹供词推演出来的,由供词推演出来的证言,根本不能作为证言的。 真正的证据是物证,根本找不到了。 真正的证据是曹雪芹供词,从供词看,不能推定曹雪芹是盗贼的。 真正的证据是证人的证言,后人提供的证人证言根本不是证言,而是根据曹雪芹的供词进行的推论,这哪里是证人?分明成了法官。这样断定盗贼是曹雪芹,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了。这是不科学的。 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证人证言,无论他的朋友还是其他人,显见都是没有逻辑根据的,都是本末倒置的。那么,根据重证据原则,在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曹雪芹供词是错误的时候,还是应该相信曹雪芹供词:仅仅是分章回撰目录批阅增删。 不仅曹雪芹是作者证据不足,其他任何人举证的作者,证据也都是不足的。没有铁证。 (三)脂批等批书人批语可证曹雪芹不是作者。作者是石头和尚。 作者是谁,脂砚斋也是有发言权的。有人列举脂砚斋某些批语证明作者是曹雪芹,当我们仔细读这些批语就会发现,没有一条批语能证明作者是曹雪芹。相反,批语和书中所述是一致的,也把石头当成作者。脂砚斋称作者为石兄玉兄,没一处称作者为雪芹兄,或称芹兄。请看一些人认定作者是曹雪芹批语。 批语之一《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 【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首先设定作者就是雪芹,看看如何? 主张作者是曹雪芹,面对这一段脂批,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作者是雪芹,为什么脂砚斋不明说作者就是曹雪芹?如果怕文字狱的话,这段批文能把曹雪芹送上断头台,脂砚斋也脱不了干系。脂砚斋为什么这样写?这是矛盾的。 第二,"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脂砚斋的这一问,只要我们设定作者是曹雪芹,一定隐含着"这一篇楔子系曹雪芹所撰"。如果肯定一部红楼梦都是曹雪芹创作的话,脂砚斋的提问就有矛盾了,这一问,我们只能得出"这一篇楔子系曹雪芹所撰",而得不出"红楼梦系曹雪芹所撰"的结论。相反会产生这部红楼梦是他人所撰的猜测,因为作者真是曹雪芹,脂砚斋不会强调楔子是曹雪芹所撰的,这样强调是多此一举。 第三,"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这样的语气从没有用到曹雪芹身上。雪芹,溪芹,等等脂砚斋批文处,语气平和,是个长者的口吻,而一到石兄作者石头,脂砚斋便与他平起平坐,语言中不乏尊重崇拜,更多调侃之言。果然作者就是曹雪芹的话,就不应该有这样差别了。 第四,肯定曹雪芹是作者,这意味着脂砚斋在揭露曹雪芹欺骗读者。自己明明是作者,偏偏说是披阅增删,以后如此欺骗处多多,读者不要上曹雪芹的当。脂砚斋揭露曹雪芹欺骗读者,这可能吗?曹雪芹修改时,脂砚斋在身边指导,曾经命曹雪芹删去某些章节。他们之间这样的关系,曹雪芹果然欺骗读者的话,脂砚斋应该知道曹雪芹的欺骗是有理由的,他怎么能当即站出来给拆穿呢?他也会帮助曹雪芹把这一欺骗隐瞒下去的。如果说拆穿时隐瞒已经没有必要,那么,脂砚斋可以直接说出作者就是曹雪芹,可脂砚斋从来没说过作者是曹雪芹。这又是解不开的矛盾。 其次设定作者是那个石兄,看看如何? 这样设定,这一段脂批就解开了,没什么秘密的。一切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 请看:若云雪芹披阅增删,如果象书中写上"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因为曹雪芹有"增删"权利了,所以,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读者就很难判断出是作者所写还是曹雪芹所写。你说作者写的这篇楔子,我就说是曹雪芹增写的;你说是曹雪芹增写的,我就说是作者写的,如何分得清?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只这"雪芹披阅增删"几个字用在楔子中,就让读者分不清楔子是谁写的了。"作者之笔狡猾",表明这楔子是作者之笔。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作者最善于用画家烟云模糊的手法来写作,后面这样手法不少,读者要用巨眼细看啊。比如,元春之盛,荣华正好,偏偏死神又到,让读者"红心"不定;贾家明明大败,却来个兰桂齐芳,让读者"梦心"不定;可卿那般可人,却被不是人的公爹所淫;妙玉那般净洁,却被盗贼掠走;一切一切三起三落,让读者起落不定。如此等等。都是作者用不同色彩,模糊读者眼目。 由此可见,脂砚斋的这段批文: 1 根本不是告诉我们谁是作者。因为脂砚斋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作者撰出书来,由曹雪芹披阅增删。作者不想留名,脂砚斋没有必要告诉读者谁是作者。 2 脂砚斋却有必要或说有义务提醒读者,作者之笔是狡猾的;提醒读者,作者用烟云模糊的写作手法瞒蔽读者。因为脂砚斋是传书的空空,是批书的脂砚,由凡例可知他见过作者,且有过深谈,深知作者拟书底里,负有传书批书任务。 3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作者之外多出个雪芹披阅增删,就令读者判断楔子谁撰时“此心不定”了。脂砚斋正是看到"此心不定"这一点,才由此生发开去,提醒读者,作者是有意让我们读者此心不定的,一部红楼梦就是这样写来的,用的就是画家烟云模糊的手段。脂砚提醒读者,不要被作者瞒蔽,才是巨眼呢 作者为什么要瞒蔽?脂砚斋为什么提醒我们? 因为作者修的是禅。禅家高境界是不可以演说的,言语道断,诸法无常,不落二边,守于中道,不执著,所以,瞒蔽是必须的。不直言,旁敲侧击,都是手段。所以作者才会这样去瞒蔽。当读者迷恋其红时,作者就用无常用空的故事情节或议论或诗词曲赋来让读者灰心,令其红心不定;当读者迷恋其梦时,如贾家败落,作者又用红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由空入色,令其空心不定。让读者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样历练,自然渐渐悟到一切都是无常,渐渐悟到红楼梦关键是个梦字。才是作者目的所在。 读书往这里读,很难。没有人生经历是读不来的;有了经历,没有智慧,也是读不来的。所以,才有脂砚斋批书,在批书时提醒读者关注梦字也就是空字。在凡例中脂砚斋告诉我们主旨不是那个红字,"梦幻是主旨";告诉我们作者讲小说是假,隐在后头的真大家要关注。在此处批文中,则明白提醒我们,作者使用的是画家烟云模糊手法,这样的瞒蔽,实际是令读者不落二边,不执著。脂砚斋提醒我们,不让作者瞒蔽,那是巨眼。真的能不让作者瞒蔽,有了巨眼,也就开悟了,就真的能做到不落二边了,能做到不左也不右了。 只要没开悟,就必然被作者瞒蔽着。 说穿时不是被作者瞒蔽,是被红楼之红瞒蔽,执著迷恋在一个红字里出不来了。 再往深里看,不是被红楼之红瞒蔽,而是被自己瞒蔽。佛眼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石头,都是那块宝玉,都是真正的作者 世间读红楼梦,用巨眼者有吗?有的。作者开篇便告诉我们,空空道人是,读罢红楼梦而开悟,作者许他有资格更改书名。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树立的读书榜样 批语之二《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朋友说,这一段批文,断句成“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最有力证据。显见有“雪芹撰此书”字样。实际不是。这样断句是错误的。 请看正确的断句:“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请看谓字: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岛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那么,显见,翻译过来是:“我告诉雪芹,撰这部书,其中也有传诗之意”。只有曹雪芹不是作者,脂砚斋才可能和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如果曹雪芹是作者,脂砚斋再告诉曹雪芹,说曹雪芹撰此书,其中有传诗之意,他二人大脑肯定都灌水了。 “余谓”二字,只有取“告诉”义才有存在必要,那是令读者看到批书人的地位和作用。这和“一芹一脂或一脂一芹”的目的是一样的,和“令雪芹删去”的目的是一样的,批书人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作用和地位才这样写的。 朋友说,断句成:“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也是通的。 语法语意上是通,可是,曹雪芹果然是作者的话,脂砚斋这样说就不通了。想想看,曹雪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作者,在书开篇便声明自己仅仅是批阅增删。脂砚斋应该知道曹雪芹这样做的意图,他怎么可能说:“我告诉大家,这部书是曹雪芹创作的”?这样断句显见不通。 显见,曹雪芹不是作者。作者还是那个贾宝玉、石兄、玉兄。 批语之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点结论: 1 曹雪芹是能解其中味者。所以,曹雪芹才有辛酸之泪,才有十年辛苦欲修成此书。 2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是指未能修补完毕。曹雪芹去世在壬午年。 3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可见批书人与修书人感情甚深。 4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书稿未能修补完毕,批书人好多疑难解决不了,不能自己确定,所以才“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批书人以前问过作者石兄,作者告诉批书人,“风尘怀闺秀”,那是“假语村言”;能够“梦幻识通灵”,那才是“隐的真”。如今修书人已经去世,有问题只好再麻烦不理世事的作者石兄,无奈,再也遇不到癞头和尚了。 想想看,“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又和“癞头和尚”一处,言外之意,作者石兄是个出家和尚。他扔下一部红楼梦令批书人脂砚斋传书,有曹雪芹修补,自己从此不理红尘,云游四海了。 5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作者正因为不理红尘,批书人才叹道“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一个来修,一个来批,那个不理红尘的作者也即石兄留下的这部书就可以流传于世了,“是书何幸”。如果作者是曹雪芹的话,脂砚斋不可能把自己名字和曹雪芹并列一处,不可能如此大言不惭。作者是那个石头和尚,脂砚斋才能以传书人加批书人身份把自己名字与曹雪芹并列一起,才可能“命溪芹删去”,才可能“余谓雪芹”等等。 批语之四《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就行文看,可以肯定: 1 石头记曾经被东鲁孔梅溪题名为《风月宝鉴》。 2 雪芹曾经有《风月宝鉴》这部书,是他的弟弟棠村作的序。 3 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4 批书人对上述三点都是认可的。 “故仍因之”,何意?“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批书人这句话是说:余睹新怀旧了,所以这事我在批书时仍然要提起,让读者知道曹雪芹先有棠村作序的旧的《风月宝鉴》,才有今天他修出的新的《金陵十二钗》,那旧的正是这新的“因”。 由此可见,《石头记》到《情僧录》到《红楼梦》到《风月宝鉴》到《金陵十二钗》,批书人是完全认可的。由此认可,我们可以断定,书中所言成书过程,是可信的。曹雪芹仅仅是批阅增删。 批语之五《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 【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 三十年前书已作成矣。至少,比曹雪芹批阅增删早二十年,多则三十年,曹雪芹那时侯的年纪太小,不可能写出如此水准的红楼梦来。 2 批书人说,三十年前作书人已见不到了,这和批文再问石兄却见不到了是一意,可以相互左证。 3 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表明三十年前的那个作者见不到了啊。曹雪芹和批书人眼下可以在一处的,这样问,显见作者不是曹雪芹了。 批语之六《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红楼梦》: 一局输嬴料不真, 香消茶尽尚梭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 须问傍观冷眼人。 【批语: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这诗肯定一般了。“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显见这首诗是曹雪芹补写的,批书人这样加评,是对曹雪芹修书的肯定。 “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余自谓”,我告诉自己,也就是提醒自己;“评书”,指评《红楼梦》;“非关评诗也”,“评诗”,在此处单指曹雪芹的诗,不仅仅是这一首。“评书非关评诗也”,此处是说,“我批书人是在评《红楼梦》这部书,不是评曹雪芹的诗”。潜台词是:“就不能细细评说了”。 这“非关”二字,把红楼梦这部书和曹雪芹的诗彻底分开了。曹雪芹是作者的话,批书人不会这样说话的。红楼梦书中诗很多,批语也很多,批书人从来没写“非关评诗”,因为那都是作者的诗,是红楼梦的组成部分,不能叫“非关”的。而曹雪芹的诗,属于曹雪芹的。批书人写道:“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他一定写了好多诗的。批书人也想评的,但是不好在《红楼梦》这部他人写的书中来评。所以批书人才说:“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提醒自己,这里不能细评曹雪芹的诗了。 显见,曹雪芹不是作者,仅仅是修补者。 当我们肯定曹雪芹不是作者,仅仅是批阅增删时,《红楼梦》书中关于传书及作者的交代,曹雪芹自己的表白,批书人批语,这三者便没有矛盾了,便达到统一了。如“缺中秋诗,俟雪芹”,等等,表明曹雪芹补写了一些诗词,也删去了一些章节,也增写了某些章节。正因为曹雪芹做了这样工作,历史上才有一些“传言”说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但那仅仅是传言而已。 红楼梦肯定是石头创作的。至于石头是谁,因为作者没想告诉自己真实姓名,那么,后人想知道,虽然有可能,但很渺茫。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是哪一个,如今想研究出结果,无异于大海捞针。 那么,关于作者,我们能肯定什么呢?那就是: 脂批之七《一个和尚创作的红楼梦…》 《红楼梦》: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 【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哪个自愧?宝玉自愧可以肯定,不是那僧自愧。自愧什么?“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这当然是自愧俗了,假了,贪形色而忘真心了。这自愧之语由僧嘴说出,表明这宝玉和那僧是一个。作者石头是个和尚。 《红楼梦》:“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批:作者自己形容。】。 《红楼梦》:“士隐便笑一声"走罢!” 【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 《红楼梦》:癞头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 1 根据红楼梦所说,作者石头也即贾宝玉最后出家了,当了和尚了。这是铁证了。 2 批书人一句“作者自己形容”,一句“作书者自注”,说得何其明白,作者就是个和尚。并且在其他批语中,曾经肯定石兄修行到了一定层次,并要上那青埂峰问那石兄验证验证。显见,批书人也知道作者是个和尚了。“非过来人,若个能行”?显见说的是作者。 3 从本书“情到不情”的过程,从“清情诛欲”的主题主旨看,作者是个和尚说得通。 4 根据作者书中参禅悟道经历,发展成和尚也通。 5 根据作者写书不留名姓,不让人知道他是谁这一点来看,是个和尚能解得通。这样的话,曹雪芹也只有写上自己名字,才能说明此书的传承和出处。 一部红楼梦,由石头和尚写出,善哉妙哉。 一部红楼梦,由真演化出假,由假再反归真,更是大妙。 二、《红楼梦》作者是曹顒假说 (一)创立假说的逻辑根据 谁是红楼梦作者?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谁的时候,我们只好根据事实,创立假说。这就是思维的逻辑。如曹雪芹说,纳兰性德说,洪升说,曹顒说,曹頫说,等等。首先,应该知道,作为假说,至少眼下是不能被证明的了,设想理论上能证明的话,就不是假说了。其次,一种假说建立后,需要实践检验的,果然经得起检验的,就会转化成理论,可以成为指导实践的工具了。 实践检验如何检验呢?红楼梦关键的问题是作者隐藏着“真实”。这一问题,哪一种假说都要回答的。诸法“实相”是一隐,这是作者要说明的,也是修行人可以想到的。普通读者读不明白也没关系。人名地名隐藏奥妙,这也是作者自己不断提醒我们,读者都可以想到并接受的。除此外,作者还藏有什么秘密呢?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关注十首怀古诗的最后两首,还专令金钗们讨论,把解开红楼梦迷的钥匙交到我们手里:“私掖偷携强撮成”。作者究竟“私掖偷携”什么?“强撮”什么?“已经勾引彼同行”,为什么这样说?说“宣扬佛法”,当然可以解开这一切,因为最后一首谜底应该是莲花也就是芙蓉。索隐,单到这个层次,“诸法实相”就是“真是隐”了,就能解释一切。但是,作者一石二鸟是出了名的,一定还隐藏别的秘密,并且是不能告人的,也是读者根本想不到的。深入到这个层次索隐,就不是“诸法实相”能解决的了,“诸法实相”毕竟是可以告人的。那么,从可能性上说,作者一定隐藏其他秘密。 只要创立作者假说,对这一问题就应该做出正面回答。不仅回答这一问题,还要能够解释和作者相关联的诸多问题。曹顒假死出家说,目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了。假死出家,因其是欺君大罪,所以不可告人,家世不能记载,读者根本想不到。作者巧妙把假死出家写进小说中,那是最深层次的“隐”了。一方面宣泄自己心头多年隐姓埋名积聚的郁闷;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家人读到后,能读出自己,知道自己假死出家了。这是“假死出家”的特殊生活方式下,理应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状态。至于外人,根本读不懂的。告诉你“真是隐”,也不可能读出来的。曹顒假死出家说,不仅能解释“真是隐”问题,还能解决书中诸多不明之处。实践中,运用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真是隐”问题;能够解释本书主旨为什么是“梦幻”;能够解释批书人和作者关系;能够解释曹雪芹和作者关系;能够解释作者为什么象西游记那样用石头开篇;能够解释宝玉和金琐文字内涵;能够读懂《芙蓉女儿诔》、《黛玉葬花》、《十首怀古诗》、《十二钗判词和曲演》、《护官符》等等诗文;能够解释作者心头为什么积聚着一段难解的郁闷;能够解释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私掖偷携强撮成”;能够解释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荒唐言”;等等,大都能解释得通。这就是“曹顒假死出家说”真正魅力所在。只有作者是出家人,才能把作者一部《风月宝鉴》中的美人与骷髅,红与梦,真与假,等等疑难,理解清楚。 有的朋友说“曹顒真死了,已经开出死亡证明了,不应该假设曹顒假死出家”。实际来说,死亡证明开错了是可能的,史料记载不真实也是可能的,既然史料存在有意或无意记错的可能性,创建曹顒假死出家的假说就是符合逻辑的。 有朋友期待这一假说能最终证明是真实的正确的,有可能,但很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存在人证物证了。只能靠史料记载来证明,而这一假说是在否定现有史料记载真实性的前提下建立的,就不可能用史料记载来证明其正确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作者或批书人或他的朋友留下的作者写书底里的笔记之类,一切都有了眉目。但是,眼下,这样的物证是没有的。我们只能采取符合逻辑的方式,运用实践中到底能解释多少问题,来检验这一假说的可靠性。 从符合思维逻辑角度说,哪一种假说解释的问题圆满,解决问题多,哪一种假说就会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当新的假说能解决更多实践问题时,就必然代替旧的假说。 但就性质来说,都是假说而已。不是最后定论。 (二)红楼梦作者是曹顒 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这多年来,无论纳兰性德,还是曹雪芹,还是曹頫,还是洪升,都有解不开的解。 科学离不开假设,我们假设作者是曹顒,出家了,看看如何。那么,曹雪芹是曹天佑,是作者遗腹子。脂砚斋是曹頫了。 请注意:假说而已,没有证据证明曹顒是真正出家了。 【一】确定曹雪芹和脂砚斋是叔侄关系。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写道:“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 脂砚斋批语:“余谓雪芹”,“因命芹溪”,都是长辈口吻。 可以确定二者的叔侄关系。 【二】确定曹雪芹就是曹天佑。是曹顒儿子。 如果假设曹顒是作者,那么,曹雪芹就是那个遗腹子。出生在1715年。1763年壬午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周岁。与朋友诗正合。 原来叫天佑,因为是遗腹子。后来罢官败落,万念具灰,天不佑己,反欺自己,才名雪芹。芹字正符合红楼梦中自己在贾家辈分,这表明是家道败落后修书时改的名字。所以,我们在红楼梦楔子中看到的是败落后的曹雪芹三个字。不败落的话就不可能修书了,也不可能叫这个冷冷清清无依无靠天地不佑的曹雪芹了。 问题一,敦诚有诗“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萧然太瘦生”,如何解? 很好理解的。四十以上都叫四十多岁,五十以上叫五十多岁,好朋友记不清楚朋友准确年龄,只记得四十多岁,没到五十,写到诗中用四十也是可以的。如果曹雪芹活到五十一岁乃至五十九岁,他的朋友就会写成五十,就会取五十之数。张宜泉《春柳堂诗稿》称曹雪芹“年未五旬而卒”,可以证明曹雪芹活到四十八岁没什么问题。至于岁数,只能多说不能少说的说法,那是玩笑了。要知道,这是朋友对朋友的怀念凭吊,不是调查户口,非要记清多大年记的。既然如此,四十一到四十九,对于不能准确说出的朋友来说,只能说成四十多岁,不能说成五十多岁的。若说成五十乃至五十多岁,那才是真正笑话了。 问题二,朋友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已属癸未年,曹雪芹去世在癸未年的”。 不对不对,大大不对。这是命理小常识,懂一点的都知道的。以立春为准虽交癸未,习惯上还叫“壬午除夕”,不能叫癸未除夕的。这一日出生的人,相应的属相还是属马,只不过算命的按属羊来算。报生辰还是报属马,腊月三十,戌时或亥时生。不能报成属羊,正月某日某时生,那就乱了套了。是不允许这样报时的。 问题三,有朋友说,曹天佑当过官的,曹雪芹没当过。 非也。请看,永忠有“几回掩卷哭曹侯”,这“侯”可以随便叫吗?敦诚有“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这不是明证吗?“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表明后来曹雪芹“无乃将军”了,只能“环堵蓬蒿屯”了,落魄了而已。尽管落魄了,“扬州旧梦”,也还是曾经有过的。 问题四,《五庆堂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哪个更可靠? 很简单,这不是什么重大记录,只是族谱,无须伪造,只有记错的可能。后来改正的一定正确。在没有其他证据前提下,只能相信后来改正的了。当然是修改过的《五庆堂谱》更可靠了。 【三】设定曹顒没死,出家当了和尚 只有这样,心有千千结才各个都解开了。 这样设定也是有点点根据的。至少,胡适就没有完全确定曹顒死了。 曹顒不是死了,而是悬崖撒手了,出家当了和尚。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1 曹顒假死出家,这在当时是可能的。 醒悟是一个方面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被迫出家。现实中,姐姐父亲二人,从1710到1712年先于自己过世,对曹顒打击甚大。从前留下的窟窿凭曹顒力量已经无法补足,也就是“无材可去补苍天”了。最后结果怎么样,通过上任这几年的经历,他也都看得明明白白。出走假亡的话,指望圣上开恩怜悯,也许能给家人和自己留下一条活路。于是只好悬崖撒手,出走了,最后出家当了和尚。出家地点,很可能离三生石不远。“情埂”,该在苏杭一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从后往前看,也藏有“灵隐寺”三个字吧? 2 曹顒假死出家真相。 还记得第28回书宝玉为黛玉配治病的药吗?如果没有批书人批语,那段书也就当玩笑看过了,可是,批书人批语,却藏有玄机。请看《红楼梦》: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来笑道:“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没工夫听。他说不然我也买几颗珍珠了,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他说:妹妹就没散的花儿上也得掐下来,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凤姐说完了,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王夫人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甲戌侧批:不止阿凤圆谎,今作者亦为圆谎了,看此数句则知矣。】 以前看到这里,便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为自己圆什么谎,并且批书人还说“看此数句则知矣”,看完当时也不知。如今,假设作者是曹顒,便知道脂砚斋在说什么了。阿凤圆谎,这是明摆着的事。作者圆什么谎?作者一生就一个大谎言,那就是没死说自己死了。作者也就是在这里通过这个谎言,把自己一直藏在心底的谎言说出来,尽管不能直说,只能曲说,但还是要说的,憋闷的太久太久了。从书中其他批语中看,凤姐该是真有其人。那么,凤姐就是知道曹顒出走假亡实情的人。“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宝玉口中说出,也就是作者口中说出,假死是真的了。这就是找个死人代替“顒”。凤姐说“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珍珠宝玉可是相似的呢,显见是找和“宝玉”相似的人了。曹顒坦白:“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显见,原来想找个死人打扮成曹顒外型的。曹顒坦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显见是找活的装死,骗过皇帝和邻里,最后蒙混过关了。经手办这事的正是诡计多端的凤姐。 注意下面这句话: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有的版本居然把“太阳在屋子里呢”给删掉了,以为没什么意义,这是读不明白造成的。实际上,曹顒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出家人不说妄语,所以凤姐说一句瞎话,圆一句谎,曹顒便令自己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自知有错了;并说“太阳在屋子里呢”,这是说,日头爷在眼前呢,曹顒编排的也不是瞎话骗人。潜台词则是我曹顒真的用这样的法子活下来了。不能直说而已。直说是要杀头的,那是欺君之罪啊。脂砚斋知道内情的,所以他看破机关,提笔批道“今作者亦为圆谎了,看此数句则知矣”。作者的谎言,当然就是找人装死,自己实际出走了。 【四】曹顒就是贾宝玉,就是作者 1 宝玉在影射曹顒。 玉字,显示了“顒”字。靖本的“荣玉”二字组合在一处很有意义的,因为“顒”字和“荣”字是谐音的,“荣玉”表明顒就是玉。顒正是“鱼容”切,“玉荣”谐音。书中诗词也提过“香新荣玉桂”,荣玉也并列一起的。 批书人直呼作者玉兄,正是“顒兄”。批书人是那曹頫,正好如此称呼,批书人常说作者是石兄,正是“实我兄也”。 《红楼梦》: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这“愚”很值得一批的,因为批书人知道是“顒”哥哥自己在文字上想露露头面,恢复一下真名真身,尽管现实已经做不到了。 石头,多处自称蠢物?为什么?注意繁体蠢有“连生”摸样,连生也就是曹顒另外一个名字;佛家讲“不生无生”连生当然是愚蠢了;蠢物之蠢其意是愚,也影射“顒”字。 宝玉为什么叫宝玉?这个辈分排行中后面都是一个字,惟独他名字是两个字,为什么这样特殊呢?那是作者石头特意安排,醒别人眼目,以宣泄自己隐姓埋名几十年积聚在心头的郁闷和怨愤。因为不能直说“我就是曹顒”,只好隐曲写在书中,这也是有这样隐姓埋名经历者的正常心理状态。所以,他把自传性质的石头记主人公名之为宝玉。宝玉也就是荣玉,荣和“顒”字谐音;繁体宝字,可是连体的呢,寓意连生。“连生”也就是曹顒。 都留下遗腹子,曹顒和贾宝玉一样。不是巧合。贾宝玉有一兄贾珠过早去世,曹顒也有一兄过早过世的。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姐姐。 2 贾宝玉遗腹子为什么叫桂字? 这是见到弟弟后,曹顒才知道自己有儿子消息了,他高兴。他自知自己名字藏在香菱判词中,才取了判词中的“桂”字作儿子名字。作者用“桂”字,显见不合理,和宝玉名字不合理一样,因为这一代都是草头。 而贾桂,确实令人眼目一惊,令人琢磨,为什么不用草头?回头对照草头,可能琢磨到寓意是曹顒的,这和猜谜一样,琢磨出来也做不得定罪证据的。 石头儿子用桂字,也是一石二鸟呢。请看:“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说的是我连生好苦啊。“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的是一南一北,两地分离,终究还能生了遗腹子贾桂,真是好事。“致使香魂返故乡”,有了贾桂后代,我才有了后人,没有断子绝孙,况且又有了出息,死后,才可香魂归故乡呢。如果读者能细琢磨“根并荷花一茎香”,也许能看到“连生”二字呢。 这是曹顒为儿子曹雪芹起到书中的名字。 3 真假宝玉,为什么是两个? 既是顒,又是连生。曹顒也叫连生的。 批书人说:甄宝玉乃是前半部书不写者,前半部书中,贾宝玉是甄宝玉传影。正是一假玉影射另一真顒。 4 批书人口口“石兄玉兄”的,为什么叫得那样亲切? 当我们锁定曹顒是作者,批书人的话豁然贯通了。 请看,那脂砚斋和畸笏叟两个,石兄玉兄叫得多亲切啊,脂砚斋是那个曹頫,也是书开篇那个空空。畸笏叟一定是曹頫同行堂兄弟中一个。他们都深知曹顒没死内情。又不能说破,说破是欺君大罪,因为曹顒“死”皇帝知道。所以,你看他两个,石兄玉兄叫得多美多亲。石兄,实兄也;玉兄,顒兄也,荣玉本是一,荣顒谐音。哪个是作者?批书人一直亲切称其为“石兄”“玉兄”,翻译过来则是“作者实吾兄也,作者是顒兄也”。错了吗?一点都没错啊。 5 宝玉和金钗上的文字什么意思? 这是全书最醒目的两个宝贝了,是全书唯一的图画。 那块宝玉上刻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还是一石二鸟的手法。是祝福语;也是佛家常念实相,劝人观照语;同时,这一失一亡正是“死亡”二字,玉上刻字“莫失莫忘”,正是说“顒”没有死亡,出家修道,所以仙寿恒昌。 宝钗那金钗,刻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可见,曹顒实际是离家出走了,上报死亡了。但家人都知道曹顒离弃了家,离弃了妻子,从此没了音训。曹顒钟情之人,批书人说他是情痴。所以,他在小说中通过这样方式告慰根本不能相见的妻子,我的出走不是离弃你的,这样的出走假死亡,是能医治家中百病的,你才能芳龄永继的。 6 还记得金玉良缘吗? 一石二鸟手法。佛法中金玉也是一家,都是诸法实相。现实中,这一金一玉也是一家,谁安排的?僧啊,曹顒啊。一顒一钗,和他结发妻子自然是一家了。 7 还记得“狠心短命”的吗? 《红楼梦》: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甲戌侧批:情情,不忍道出“的”字来。】 这短命二字,岂能轻易骂出来?正是曹顒为自己后面“死”也就是假死真出走伏笔呢。 8 贾政是曹寅也通。 《红楼梦》: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曹頫批语说得明白,“嫡真实事,非妄拟也”。嫡,当然可以解释成嫡堂了,也就是曹寅。“非妄拟也”,脂砚斋显然是告诉我们这一章节妄拟很多,这句“赐了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不是妄拟,是真有其事。所以批书人特别加以说明。反过来看,那贾赦是长房,假设而已,都是作者妄拟之处。 9 注意真是隐、真应连,和曹顒相关联。 真是隐,一石二鸟,隐着佛法的“真实”,也隐个作者假死的秘密。这秘密又不能说出,又不能被朝廷看破,作者又必须宣泄出来,所以,只能曲说了。 开篇就写甄世隐出家,作者已经迫不及待了。显然,他怕这三个字被人曲解,他在小说中把真是隐三个字变化出个甄世隐的人来,作者令这个人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看破】,也即梦幻识得通灵,闻得好了歌,并在开悟后为好了歌作注解。另一个是【出家】。看破和出家没有必然联系,在家一样看破,看破后也一样在家的。作者那般素质,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之所以令甄士隐出家,是秘密告诉我们真是隐就是石头“出家”了,为什么能看到石头?因为那士隐二字也是石隐嘛。石者,玉也,也就是顒。这一石打的另一鸟,就是暗藏曹顒看破出家了。隐个欺君杀头的、自己死也不能明说的大罪。 姑苏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石里揭”迷,妙。】,街内有个仁清巷【认清方向也】,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妙”,第五回有“打闷葫芦”语。到此,可见“石里认清葫芦妙”七字】。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真是隐】。有一女,乳名英莲【也就是“汝名应连”四字。到此又见七字“汝名应连真是隐”】。 石里认清葫芦妙 汝名应连真是隐 作者一石二鸟手法运用非常娴熟的。 这石头所处之地乃是大无情处,修行人都知道“大无情”是什么修行层次了。“汝名应连”,这石头名字应该叫“连”字。当我们知道曹顒又叫连生时,一切都明迹了。作者又进一步在香菱(英莲)判词中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在香菱签写道:“并蒂花——联春绕瑞——连理枝头花正开”。“连生”二字明显可见矣。 连生正是曹顒。 10 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作者是曹顒,一切都明白。 我们把判词和曲演对照来读时,都会发现有些不对称了。知道那个“敬”字应该是荣国府,但却偏偏是贾敬。 直到我们假设曹顒还活着,一切问题都能解释明白了。曹顒还活着,不能继承父亲大业,反而假死出家做了和尚时,“箕裘颓堕”四个字当然他便写在自己名下了。批书人说“深意,他人不解”,因为这段真实,外人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作书人批书人都不可能说出的。 靖本发现时,上面写的是“荣玉”,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以为或者是“从敬”对,或者是“荣玉”对,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不可能同时正确的。非也,二者正是都正确的呢。哪个都没错。错的是我们当初理解错了,就象批书人所说“深意他人不解”。我们确实不理解作者,以为那个敬字是指贾敬,实际不是的。其实“敬”字就是影射那个“顒”字的,是作者故意用“敬”字的。请看康熙字典解释:顒,敬。当读者把敬字都理解到贾敬身上,并提出疑问后,脂砚斋和曹雪芹才商量用“荣玉”二字,可以巧妙把读者目光转移到宝玉身上,荣和顒谐音,顒玉相并,顒就是玉。这也遂了作者总想显露自己那个“顒”字的愿望。只是这一改,便没了原来曲子中的那种韵味了。 荣玉痴于情,导致箕裘颓堕;宁府滥于情,演成家事消亡。作者慧眼独具,一语道破“宿孽总因情”。批书的弟弟才说:“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 11《芙蓉女儿诔》 曹顒,芙蓉,蓉和顒谐音。情文不离芙蓉,死后掌管芙蓉花;黛玉也不离芙蓉,花名签黛玉正是芙蓉花。“芙蓉”和“夫顒”正是谐音。那么,说她二人“夫顒”没什么错吧。《芙蓉女儿诔》,正是“夫顒女儿诔”。表面诔情文,实际诔黛玉。但其夫都是“顒”。为了醒人眼目,又把甄应莲摆到桌面。因为曹顒也叫“连生”,有个连字。为了把“连生”二字醒目,作者在甄应莲上大做文章。给她改了名字,叫“香菱”。在她的判词中写道:“根并荷花一茎香”,显见“连生”二字。花名签香菱正是并蒂花,联春绕瑞,连理枝头花正开,又见连生二字。十首怀古诗最后一首,也是莲花。 作者显见在莲花上做了文章的。为了更醒人眼目,才有这篇《芙蓉女儿诔》,令读者关注芙蓉。 12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分曹尊一令,显见,“令尊曹”三个字。射覆听三宣,则见“寅”字,寅正是第三个时辰,更夫报时正是三宣。 【五】曹顒怎么创作的石头记? 作者所写石头记情况如下。 曹顒出家后,为那些求道者讲讲“某人”也就是石头以前的辉煌并因此看破红尘,是常有的事。这是可以想到的,也一定因此度了很多人的。师父知道后,命他讲讲以此红到梦的故事度人也是有的。因此,十二钗的名字才是“奉差清欲,巧妙云完,元应叹息”,奉谁的差?师父而已。曹顒开始发愿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戏曲,阴差阳错,最后演变成小说,这也是天意,因为说故事的时间久了,小说语言练习成了。一部红楼梦,以无常为思想基础,以度人为己任,以梦幻为主旨,和尚写的才会如此。 曹顒出家在1714年或1715年。1710年,虎兔相交之时,姐姐元春去世。1712年,父亲(1658--1712)又去世。逐步呈现衰落趋势,但还没有彻底破产。前八十回和当时情况基本相应,和曹顒二十七岁前的生活基本一致(曹顒27岁前,是1687到1714)。从他五六岁也即1692年直写到1714年悬崖撒手,一百回左右,是一部完整的《石头记》。只是由于自己是出家人,没有机会流传于世。在曹家大败后,1739曹頫被释放,曹頫也隐居求道了。在求道过程中,和哥哥曹顒相遇。曹顒才从弟弟口中得知了家中破败情况,也得知了自己的遗腹子曹天佑也就是曹雪芹有点出息了(1644年曹天佑做官至同洲,这之前也一定有所造就)。这次,曹頫见到了哥哥写出的百回本《石头记》。曹顒告诉了弟弟写书的手法和底里,并托弟弟曹頫传书,以此济世救人。自己由于是出家人,所以不能出面,也不必署名。因为有三生石和实相以及自己叫“顒”这些缘故,所以叫做《石头记》。脂砚斋那时便开始传《石头记》一书。由于有了新的情况需要扩充到后半部,所以曹顒只让弟弟拿走前八十回书,后二十回书,曹顒留在身边,根据新的材料进行改写扩充。曹顒在扩写后半部书时才有了“狱神庙”,“雪夜围破毡”,“兰桂齐芳”等等的描写。正因为有改写扩写部分,才需要曹雪芹后来的十年增删批阅。所以,脂砚斋开始传《石头记》只是八十回。这段时间大致是1739年到1746年间。 脂砚斋(空空)在哥哥那里长了见识,亲眼看到哥哥这般痴情,对人生又看得这般透彻,对哥哥敬佩不已。读完哥哥的书,自己感悟多多。知道哥哥《石头记》不过记个情字,由这情字进而达到僧字,也就是因空见色,由色悟空而已。他自己对人生也有所感悟。遂自己改名叫情僧,题石头记叫《情僧录》。透漏出写这部书的是个僧人,也能提醒读者在情字上开眼。此书传至吴玉峰手中,题曰《红楼梦》。传到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那时,还是前八十回书,后二十回被曹顒留下修改扩充。脂砚斋把这《风月宝鉴》让自己的儿子棠村拜读,棠村不仅读了,还在传书时作了序。那时,曹天佑忙着做官,1644年,他还做着洲同之官,当然没时间顾及父亲的这部奇书。棠村去世后,棠村作序的《风月宝鉴》由曹雪芹收藏。1646年前后,也就是曹雪芹32岁前后,被罢官回家。恰好,曹顒把后半部书扩充成三十回左右,已经完成草稿。曹頫把这三十回书取回,交给曹雪芹修书。因为后半部是草稿,前半部和后半部又不是一起修改的,难免冲突重复矛盾,而曹顒已经力不从心,不能再继续深入书中进行修改,所以,才需要曹雪芹修书的。 从那一年开始,曹雪芹自知前途无望,开始潜心批阅增删父亲留下的石头记。脂砚斋则一直帮助侄儿做好这项工作。脂砚斋自己也在不断批阅,写着批语。直到1754年前后,大致十年时间,曹雪芹的修书才有点眉目。开始逐步誊写。也有朋友传抄。脂砚斋则在甲戌抄本上留下自己诸多笔墨,后来的己卯抄本,庚辰抄本,都转抄脂砚斋批语。不断批阅,不断修改,直到壬午年(1763年),曹雪芹病逝,红楼梦仍然没有彻底修完。后三十回草稿虽然大致修改完毕,并且誊写出来,但是有一部分丢失。那时侯,再到情埂去找曹顒,已经不见了。所以,脂砚斋才无可奈何叹道: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批书人到底看没看到“悬崖撒手”一回书呢?“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这是真话,没看见。批语前后也并不矛盾。因为批书人脂砚斋当初只在哥哥那里拿回八十回,后二十回被哥哥留下了,修改扩充。但是,他已经从哥哥口中得知最后结局是悬崖撒手,出走出家了。待到把扩充完的后三十回取回,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一回时,便被曹雪芹弄丢了。或者是,石头顾及到走漏消息,引来灭门之祸,把这一回书毁掉也是可能的。后来弟弟找不到哥哥了,这或许是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六】 为什么传说作者是曹雪芹? 因为曹雪芹修书了,书从他那里传出的。求书者都是好朋友。知情的,不敢说作者是曹顒,说出要杀头的。如脂砚斋说成“石兄玉兄”,也就是“实兄顒兄”。不知情的,问起曹雪芹,他只能回答别人所作,又说不出具体人来,还是推到石头身上。而“石兄玉兄”称谓在世人眼中就是小说编造,所以,他们猜想是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因为书从他那里传出,他又自称是修书,作者又无人可考,在善于逻辑思维人眼中,作者自然便是曹雪芹了。又不能十分确定,所以,都是传言了。 裕瑞《枣窗闲笔》就是这样产生并流传开来。《枣窗闲笔》关于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叔侄关系没错,这不是传言,应该是求书人亲眼所见。关于所写内容是曹雪芹叔辈人事情也不是传言,也是求书人亲眼所见,因为他们眼见的是曹頫红过,也梦过了。实际写的是曹顒,出家躲起来,别人看不到,以为真死了,“亲眼见”也就自然被捏造成事实了。 实际上,曹顒隐姓埋名,孤身在外,清苦无依,心头虽也看破,但那段情字很长时间始终缠绕不去,又不能和任何人说起,说了是要杀头的,欺君之罪啊。所以,他心头积聚了无限郁闷。恰好“奉差清欲”,借此机会,他便一石二鸟,也把心中最大的又是不能说出的秘密,利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等等手段,不时地巧妙地宣泄出来,以解心头郁闷。还记得护官符吗?四大家族姓氏合在一处,正是假死亡雪,也就是“假死亡雪正”。作者多想告诉世人自己还活着,可是,欺君大罪不是开玩笑的,要灭九族的。所以只好曲笔而写,暗流辛酸之泪。儿子曹雪芹看到父亲著作,知道这一切,他怎么能不付出自己的一切来修好这部书?一方面可以度人,也就是批书人说的有大益;另一方面,也是对父亲这多年所受压抑的精神补偿啊。 结论是:作者是曹顒(一百回曹顒笔墨),其弟脂砚斋传书批书(传八十回曹顒笔墨),其子曹雪芹批阅增删(一百一十回曹顒原笔墨加曹雪芹笔墨),程高修补后半部(一百二十回曹顒笔墨加曹雪芹笔墨,后四十回中有部分程高笔墨)。这就是红楼梦基本传承过程。 红楼梦作者楔子所说的传书过程是对的,没有欺骗我们。批书人批语,也都是实事求是,没有欺骗我们。程伟元高颚的序,也没有欺骗我们。只要我们也实事求是,不去故意欺骗别人,便是做人了。 朵朵莲花 网友原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