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你离圣人有多远 一把标尺带你走

http://www.newdu.com 2018-01-31 凤凰网综合 那秋生 参加讨论

    
    资料图
    《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语,人们多关注文句中的“道”与“器”这两个概念,对于道器的分界线“形”则未免有所疏忽。若以“三才”之“天、地、人”与“道、器、形”相对照,那么,“形”则对应于“人”。
    徐复观先生提出“形而中者谓之心”,概括了道、器之别只是心体上的工夫。若就心体而论,亦可言“心之纯者谓之道,心之染者谓之器”。既然心能“达”道、“通”器,能容万物,那么,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成了关键。以儒者立场,须在践心、立心与正心上用功。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在于“心”,也唯有中国方有真正的唯“心”之学,西人的“唯心论”大多为“唯理”之学。
    儒家所提到的宇宙,更多的是人类的精神载体,不具备天文学的意义。古代经典著作《礼记.礼运》这样讲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地位真是高得不了,居然代表宇宙的心,是宇宙的代言人。《礼运》里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天地无所谓道德,那么人类就是天地的道德,是天地道德的代言人。从这个层面而言,天地的道德、宇宙的品质,都是人类描绘出来的。宇宙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在人类的感官中和描述中存在。儒家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改造自然的信心,是值得肯定的。“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的准确解释是“人心安定高于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
    
    资料图
    人心安定
    于个人,可以创造内心的和谐,获得身心健康;
    于家庭,可以做到上下和睦,孝悌传承;
    于国家,可以同心同德,和谐发展。
    毫无疑问,中道哲学的衡量标尺就是人心。
    对于一维的直线思维来说,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方面;对于二维的平面思维来说,要考虑“正”“反”及其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对于三维立体的思维,要变直线的平面的思维为立体的多样性的思维,变两极的极端思维为三分法思维,以多样性代替单一性,适应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需求。中道哲学所强调的,乃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特性,要求我们在观察、认识事物,处理、解决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是立体的、交叉的、相互比较鉴别的。庞朴先生提出的“一分为三”,就是极其精辟的中道哲学。
    不要去相信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要痛说什么“人之初,性本恶”。人嘛,既有性本善的,也有性本恶的。更确切地说,所谓人性,自然而然是善恶并存的:当善的一面压倒恶,则显现善;当恶的一面盖过善,则显现恶。一个人或浮或沉,取决于自我觉悟。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莫过于人了。如同《论衡》所说:“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所以,王阳明提出“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当然,这四句话是连续的,整体的,而不是独立成义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即中道也。
    
    资料图
    中道之“和”,可以归结为生态环境中的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和睦相处,是家庭幸福的标志;和善待人,是为人真诚的表现;和气生财,是行业兴旺的依据;和衷共济,是国家强盛的象征。和则兴,不和则衰。佛、道、墨诸家,也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资料图
    “度”是什么?在不同的状态下,度有不同的面孔:在静态下,度是尺度,是分寸,是端详,是衡量;在动态下,度是速度,是时机,是临界点;在人治社会,度是权力、权术、丛林法则;在法治社会,度是规则、法律、契约精神。比如说“现在”,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活动节点。其中也包含两要素:客观上不可逆转的时间,和主观上可以把握的速度。在社会发展中,把握好各种各样的“度”显得十分必要。重不重视,它就在那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社会发展中的“度”是中庸,是平衡,是审慎,更是从善如流,纳入到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轨道中,与世界同步前行,这才是正确的与世界接轨。
    介于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奋发有为;
    介于清高和龌龊之间的,是力行、好学和知耻;
    介于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慷慨大方;
    在怠惰与过劳之间的,是意气风发,有劳有逸;
    在卑屈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谨慎;
    在封闭寡言与巧言令色之间的,是彬彬有礼不妄言;
    在乖僻与滑稽之间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风趣幽默;
    在寻隙好斗与猥琐自卑之间的,是不卑不亢,友善可亲;
    在优柔寡断与冲动任性之间的,是自我克制。
    这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道”的解释,也可以作为我们对中庸之道的注解。
    (作者单位: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原标题:中道哲学的普世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