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现代文学馆讲座:从文学的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网    (责任编辑:admin)

    主讲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出了我自己。理由很简单,文学馆的演讲两周一次,定好今天讲《金瓶梅》情节进程剖析的主讲人因临时有会,礼拜三才告诉我。我沟通了几位后面的演讲人,看能否调换。由于都事先安排了事,临时调换比较难。又不能让大家白来一趟,我做好了救场的准备。去年2月,由于刘世德先生临时有会,我“救”过一次场,讲的是萧乾。今天又有这样的机会,我也愿意把我这一年多来在学术上的一些思考、想法跟大家交流和请教。从我个人来说,我倒希望每年都有一次救场的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今天我讲一个新的话题,题目叫《从文学的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
    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由于这些年来的“戏说”太多——这和电视有关——特别是青少年,看的“戏说”多了,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历史观的形成,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起到不好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但即便是以“正说”名义来说历史的电视连续剧,里面也常常是有非常多的“戏说”成分。所以才有了近几年来媒体上的“正说”与“戏说”的互相打架。同时,“戏说”与“正说”也成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好炒啊——今天他“戏说”这个,明天他“正说”那个;又有人说他“正说”里面也有“戏说”,并不是跟历史真实相符合的。我们看,在历史的平台上,我们也被“正说”和“戏说”搅得头脑昏乱,不知道该做何选择。
    我今天就是想举一些实例,或者作为案例,我们对它来进行分析,进行解剖,最后进行史学的梳理,以使我们今后在面对以往的时候,能够多方位地去思考。我有好几个例子,都是最近刚刚发生的。我搞了多年口述史,已经习惯于对历史带着疑问去探询,我也非常关注发生在周边的能够为我讲口述史提供实证的例子。有些例子,从口述史的角度,从史学的角度,去多元地分析,我发现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一方面,这种多侧面,可以为我从事的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源,使我更加有信心地认为对口述史理论的探讨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也可以为大家提供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正因为它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往往在看到它的时候,一看是这样,就不去思考它背后可能很复杂的东西了。就像我们每天看电视新闻,听广播新闻,或者看报纸对于某些事件的描写一样,一扫大题目,或者某个题目吸引你,从头至尾看一遍,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对这个事情有一些复杂的疑问和思考?这个我不知道。
    有些很简单的事情——记得我以前讲老舍的时候,提到要用新闻五要素,就是那五W。我现在常以这个五W,同时也希望大家常以这个五W,来关注史实,关注生活。你要探寻这个五W,关注它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内容。比如说,前不久报纸上有这样的报导,说山西哪个小煤窑某年某月某时某刻——时间是具体的——发生了矿难;然后把原因提供给你,是什么什么——这个原因很容易判断——死亡多少人,这个也有;时间、地点、原因都有了。这个小的历史事件,在它发生以后,我们很容易通过媒体的报导,或者说通过那些文学写手的描述,可以在文学上以一种相对历史真实的情形,逼近那种还原。因为历史在它发生的一瞬间就已经不可能还原了。所做就是有人记录下历史,对那个历史进行描述,最好还产生当代史的意义或者思想史的意义,后人看到以后再做出自己对史的判断以及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事情很简单,不太复杂。可如果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我们也像看这个小煤窑爆炸有多少人遇难,这样的读法,读完以后就完了,行吗?
    行!“大众”当然行!一般读者这样读当然行!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事情梳理自己的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文学,对我们的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学会纵向的、立体的、穿透性地思考。我想这样活起来才会有滋味。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思考那么多东西,多累啊!还是什么都不想,一天三顿饭,一个倒,生活过得舒服、自在。想那么多的东西有用吗?没用。除了给自己的头脑增添思想的负担,什么用都不管。但是,我们可以因为这个而使自己的大脑变得苍白吗?不可以。那是动物,不是人。人区别动物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他有思想。尽管人很脆弱,像芦苇一样,但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是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说的,这话说得多好!我想,我们既然要思想,思想什么?什么东西带给我们思想?这就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判断、理解和认识了。
    前天(8月11日)的《作家文摘》,在座的朋友不知道有看的没有?《作家文摘》是我常看的一份报纸,发行量非常大。前天的《作家文摘》摘了2006年第4期《世纪》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朱偰为保护古城墙而死》。原来我不知道朱偰这个人,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发现在为保护南京古城而战的历史历程当中,还有一位叫朱偰的学者,像当年梁思诚为保护北京的古城一样,做着锲而不舍的挣扎。这样的写法很简单,是那种编年史的写法,恨不得把这个人的简历和他某年的具体行为,以编年的顺序从一而终地写出来。写法也非常老实,读不出任何“戏说”的成分;一点儿也不花哨,跟“戏说”绝不可同日而语。但读起来不仅不会觉得它枯燥,而且会觉得它很凝重,很深沉,甚至感到很悲伤,很哀婉,很沉痛。它带给我们思考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
    如果从文字呈现出来的编年史的描述,我们看具体的人——叫朱偰;时间——有编年为证,某年某年都记录下来了;地点也有,都是很具体的;What,就是内容——也有;就是这个Why,我们在读了以后,在想它背后的东西的时候,就太难了!
    篇幅不长,我很快地给大家念一下,看大家听完以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不全念,挑出重点的内容。
    朱偰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朱希祖。朱偰是北大毕业的,在德国做过研究生。1934年春受聘到南京中央大学,担任史学系主任。当时他父亲也在这个学校,父子两人同时担任同校的系主任,被传为一时的佳话。朱偰从1932年开始在授课之余,就开始对南京名胜古迹进行研究。从1932年到1935年,他对金陵胜迹,亲自摄影、测量,调查范围很广泛。举凡南京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堂、桥梁、园林、宅第,无不遍览。他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出版了《金陵古迹图考》一书。
    我们看他对南京古城的这种感情,遥想梁思诚,是不是有非常相似、相近、相同的地方?那份感情,像梁思诚对待北京的一栏一石、一砖一墙一样,投入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因为他写了这部书,当时刘伯承将军和陈毅将军进驻南京以后,还接见过他,那是1951年9月22号的事,这个细节就不说了。
    1955年5月,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和群众文化工作。你看,学有所长,1955年的工作也是做这方面的,当然做得很投入。
    1956年下半年的一天,朱偰突然接到秘书紧急报告,驰名中外的石头城被南京市政府借口适应市政建设已拆毁了一大部分。他听到消息后立即与消防队员焦急地乘上消防车,一路拉着警铃,一路闯红灯,从城东的青溪村赶到城西的石头城,只见鬼脸城以北一直到草场门,被拆去两里多城墙。幸好作为石头城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鬼脸城还未拆除,于是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接着,朱偰又听说举世无双的中华门两厢的城墙已被拆除,眼看就要拆到瓮城了,他又立即赶去,用身体去阻挡,不让再拆,还劝说并竭力阻止了这一拆城事件的继续,保护了中华门的瓮城。
    看到这儿就该想一想,这一幕一幕像极了当年梁思诚先生和林徽因先生为保护北平的旧城墙所做的一次又一次发自内心的努力,而且没有任何私利,对吧?以前讲梁思诚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如果哪怕他有一点儿的私利,我们都可以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你为自己。没有!没有!而且,他反对拆城墙,恰恰是从学者的角度去逐一论证了你不能拆的足够的理由。然而,这样的学者发自内心的深沉的呼吁,依然是一次又一次抵不过行政命令。很多古老的建筑、文物古迹,化为瓦砾。现在还在拆。我曾开玩笑地说,为什么英文词儿“中国”叫China,那个读音就是“拆呢”,拆得人痛心疾首啊!
    为什么要拆除城墙?据朱偰晚年的回忆录说,“1956年南京有名的石头城古迹被市政府拆除,目的是利用这一批古砖,拿来卖钱。(当时每块砖只值一角钱。而据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最近透露,外国人为想得到一块南京城砖,情愿出资200万美元。)结果有许多六朝古砖,被打碎了拿来垫马路底。南京人士看了很觉可惜,对这件事很有意见。”
    曾为拆城墙事,朱偰向南京市领导提出了紧急建议,请市府赶快下令,停止这种愚蠢的毁城暴行。同时他还给电台写了广播讲话,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制止这一劫难。但这也就成为反右时左派们的炮弹,说朱偰到处“煽风点火”。到了1957年,灾祸从天而降,朱偰保护城墙的善举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行为的表现。批斗会罗织他的种种罪状,他不屑一一辩证,但保护城墙也算是一桩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他当场就予以反驳。是年10月14日,他在一次批斗会上说:“关于拆城墙,我向政府提出批评,完全是从爱护文物出发,请允许我保留意见。”
    朱偰被撤职之后,先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后调到南京图书馆工作。朱偰到南图编辑马列主义专题目录,倒也平安无事。不料,到了“文革”时,朱偰又在劫难逃,被挂牌批斗。造反派对他拳打脚踢,已是家常便饭。这里我们又可以想到谁啊?想到老舍先生。有一次开朱偰的批斗会,要他交代反党罪行。他在交代时却将刘伯承、陈毅接见他的情况说了。他的本意是说共产党对他的信任,他并没有说反党。但造反派却阻止他说下去,认为他说这些是涂脂抹粉,美化自己。
    之后,朱偰被隔离审查,要他在一间很小的阅报室写书面交待。之后造反派发现他写的却是回忆录,即没收了;第二次他仍然写回忆录,又被没收;第三次他写的还是回忆录;等到第四次,他顶不住无情的风雨,选择了自杀。1968年7月15日早晨,人们发现朱偰在南京图书馆大门口水泥地上仰面躺着,没有请法医鉴定,就被草草火化。他死前写好遗书:“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过了许多年以后,我们现在可以说,以上那些人是错误的,历史已经做出了证明。但这样一个优秀的学者,这样一个对保护南京古城充满了悠悠之心和拳拳之情的学者的生命,再也不能挽回了。我们所想的是什么呢?以后要以史为鉴,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多了,以后这样的事情别让它再发生了。希望今后当学者们出于真诚,敢于直谏,坦承自己学者之心的时候,行政部门能够认真地、多多地考虑一下。
    这是否是“正说”呢?我们判断一下。我这些年搞口述历史,已经落下一个病,对很多眼见和亲读的东西,都要打个问号。因为看似真实的东西,会不会背后可能有很多我根本无从了解的东西,而且是非常复杂的呢?这个也有复杂,空间还很大,因为它是编年史的简单描述,把很多的探寻留给了我们。比如,朱偰在某一次去找某南京领导时的历史细节、情景,怎么样去还原?怎么样去捕捉?他在某种时刻是否带着很激动的情绪在跟执政的人辩论?那个才是生动的。所以有西方史学家说,编年史是死的,历史是活的编年史。意思就是要让它鲜活起来。
    这又让我想到一个细节,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倒数第几集里面,有一个情景,是汉武帝与司马迁的对话。有印象吧?这个情节肯定是编剧加进去的。把这个加进去,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想一想,可能有。因为当年司马迁写完《史记》,也有机会跟汉武帝见面啊;虽然他受了宫刑,后来还是继续做史官。那有没有可能跟汉武帝来探讨他的《史记》呢?有可能。然而,没有留下史证来证明这个,编剧根据自己现在的史观,即从他作为一个当代人对于历史的遥想,可以把这个细节提供给我们,作为当代史学的细节供我们去思考。
    这个细节是什么呢?汉武帝说,你的《史记》我读过了。大概很生气,因为那里写了他自己很多不好;然后武帝就表明作为帝王,自己有多么辛苦,我有很多你不了解啊,你把我写成这样,我的内心很复杂,很痛苦啊;很多事情有我没法说出的理由啊,等等。这也可能吧。说得司马迁不好意思了。司马迁说,哎呀,那干脆我把您的那段推翻了重写吧。武帝很大度,啊,算了,反正也是你的一家之言,不是正史,就这样留下来吧。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史记》当中司马迁对武帝的描写,是司马迁笔下的那个样子。那司马迁笔下的武帝和真实的武帝一个样吗?这个之间有距离吗?我们不知道。但《汉武大帝》的编剧,以他今天对那个史的了解和思考,再把这个细节通过文学想象提供出来,就使这个细节具有了文学的历史真实吗?想一想,好像是有的。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