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黄裳:《笑我贩书》三编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黄裳    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嘉兴是一座历史名城,城里有一爿小小但颇有声名的书店——秀州书局,主持人是范笑我。或称局长,老板,掌柜的都无不可。但他却自称是个卖书人,而且美其词曰“贩书”。两三年前受到他的怂恿,我有过一次嘉兴之游,得以相识,说起来这也是我与嘉兴的一段缘分。
    说来话长。近六十年前我自不量力,写过一篇《鸳湖曲笺证》,说的正是有关嘉兴的故事。一九四七年夏,我工作的报社被国民党政府封了门,听说还要捉人。只好躲一躲。先是在交大当助教的老同学宿舍里住了两夜,觉得不稳当,第二站就逃到嘉兴。还是不妥,第三站是杭州。夏天的西湖正是一座“销金锅子”,哪里是游赏时节,但还是住了些时,还做了几首诗,作雅人状。诗已抄在我的《集外文钞》的“后记”里。想想还是过嘉兴时在烟雨楼上喝茶时来得舒服。楼下的浓荫、湖上的水鸟,都比夏日的西湖好得远。
    前次到嘉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天,可是走了不少地方。笑我陪我们到了王店的曝书亭,金陀里,还登上了文星桥遥望已经荒废了的吴昌时的勺园遗址,后来还到勺园走了一转。作为主人,知道我写过什么文字,关心过什么人物,不辞辛苦地相陪到这些游人不到的地方跋涉徘徊,是使我感念不忘的。
    笑我还经营着一份“秀州书局简讯”,迄今已出了二百三十期,从不脱期,虽然小字狭行,看起来十分吃力,但我从不放弃浏览的机会。小小的刊物自有其吸引人的力量。照我看来,它有这么几种特色。
    在《珠还记幸》中,有我写的一篇“关于地方文献的出版”,对全国范围内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出版表示了很诚恳的期待,这想法至今还没有变。而小小的“通讯”却不声不响地担负起了这一任务。它用可观的篇幅报道了本乡本土的遗迹,佚闻、家族、人物的传记资料,成绩可观。但近来的趋向似乎有些窄,说来说去仅限于地方上近代几位有名人物,且不厌其详。其实嘉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以来,有事功著作的人物何限,岂只朱彝尊、沈曾植等一二而已。何妨放开眼界,扩大视野,这样也将使读者兴趣增加,获得的知识面也更广阔。
    “通讯”的另一特色是有关文化界人士言行的报导。有许多信息是从这个小小刊物上首先透露的。在当地举行的会议、活动,都有及时的报导,颇多花絮,有别于一般报刊,这也是它可爱的一点。
    它还时有突出的议论。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也敢于披露。例如前些时刊出的对钱锺书的评论。在一片称颂声中,特出别调。对钱默存的学术成就,提出另一种评价。见仁见智,无妨并存。默存生平月旦人物,往往口无遮拦,大致类此。想他泉下有知,也必不以为忤。
    最后,也是我最爱读,也是“简讯”独有的特色,是从顾客、游人……口中记录下来的议论,有时是类似传统“古谣谚”的顺口溜。这正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无顾忌的流露,自古以来就是采风者十分注意的事物,虽然在诗文总集中总是列于最后,但正是最值得注意的部份。可惜最近在“简讯”中少见了。希望在选编成集时不被无情地删却。
    笑我选编“简讯”成书已有两册,近闻三编将成,来信索序。我最怕写序,实在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能说些闲话,聊以塞责。搁笔后不禁怀疑,这能算是一篇序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