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于虚空中寻真切——评陈远编《斯人不在》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陈夏红    学术批评网    (责任编辑:admin)
对于陈远先生,我谈不上熟识;岂止不熟识,迄今为止我们依然素昧平生呢,有限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即便如此,可能缘于共同的学术兴趣,对于陈远个人所从事的研究事业,诸如“个人史”口述访谈所形成的个人文字,诸如对近现代学术史的原始资料和研究资料的搜集所形成的《逝去的大学》以及新近出版的《斯人不在》,我一向都给予了比较密切的关注。
    毫无疑问,陈远所从事的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是十分有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姑且从《斯人不在》中找找答案,看其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在《斯人不在》第146页,收录王昊的文章《雷海宗之死》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我们的历史视野里,只有历史事件而无人,或者有历史伟大而无普通人,有群体的政治而无个人的心灵世界。”我一看到这句话就感到眼前为之一亮,不才近年来对于近现代法律人物的关注,更多也是如钱先生的感喟一样,反法史之“正道”而行之。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触:我们现在所见的大多数所谓法史学术文章,实在是只见制度变,不见人出来,对于法史本身的阐述,更多也是一种颠倒因果关系的事后诸葛亮式高谈阔论,更有反动者依然秉持以阶级斗争观统扩法史学学术研究,一点也看不到陈寅恪所谓“理解之同情”的情怀在里面。法史如此,史学本身又怎样呢?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是一爿虚空的话,那么类似于陈远编《斯人不在》这种文本的努力,完全可以说是一种于空虚中寻真切的尝试了;套用过去的流行歌曲《雾里看花》中的歌词,这种努力无疑会借给读者一双慧眼,让读者把这历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王小波在《红拂夜奔》自序言,“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从可读性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历史本身还是书籍本身,抑或历史类书籍本身,有趣都应该是一项基本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现在通行的所谓学术,不光大众百姓读不懂,即便是学界同人亦用各自的语言系统占山为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互相不读或者读不明白。个中缘由当然很多,有的是在回避无知,有的是在故意卖弄,更多的则是叙述能力的贫乏;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讲故事的技艺。而与此惨淡现状相比,《斯人不在》尽管所述史实本身极为沉重,令人不能不扼腕叹息,但是就可读性来说,亦可以说是一本相当有趣的书了,几乎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你一口气读完。比如该书第195页所收录文洁若《苦雨斋主人的晚年》一文中,文洁若转引张铁铮的文字,“有一年值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年,街道上照例用红纸贴出基层居民的选民姓氏光荣榜。我曾亲见选民榜上八道湾十一号选民周信子、周芳子的大名,而周作人则榜上无名。”文洁若就此提及1953年时周作人的政治处境,“周信子和周芳子是分别嫁给周作人和周建人兄弟的一对日本姐妹。当时,周作人的政治身份竟连她们都不如。周作人曾向法院申请恢复他的选举权,但并未获准。”此间微言大义,啼笑皆非之余,折射多少社会真切的生态!
    当然,我之所以发表上述意见,并不能意味着我完全同意陈远的做法。什么做法呢?就是在《斯人不在》一书中收录了自己的三篇文章。我并不是说陈远本人的文字不好,恰恰相反,我对其个人文字甚至更偏爱于其编选作品。我主要是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来反对这一点的,须知编辑最大的能耐在于造就有个性的作者,理当秉持客观、中立之立场,竭尽全力把符合编辑理念的好文字选出来。这么做当然牵涉一个编者本人回避的问题,尽管这一点在实际中做起来很难,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文字视若珍宝,而自己的文字无疑又最贴近编辑理念。但是从读者、批评者乃至编者本身的角度而言,在编辑过程中适当的回避要比不回避好很多,尽管回避可能会使得编者产生言不尽意的感觉。正好《斯人不在》中有篇邵建的文章《“勇于不敢”》(92~103页)一文,该文主要解释胡适没有在雷震因为《自由中国》刊物入狱后前往探视而遭各方诟病的原因,提出“勇于不敢”,亦即我们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不才愿意就此与陈远在编辑过程中共勉,将自己设想成为一个达致理想的中立境界的裁判,学着不编选自己的文字。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