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反驳熊图腾说,称相关证据不充分![]() 不论龙是否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都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历朝历代都留下了无数以龙为形象的文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法抹煞。 发掘的文物太孤单 红山文化在与之同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据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曾有人提出古史学者们终于可以摆脱片面的神话意识的影响,进入到了一个将考古实物材料引进到古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证阶段。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研究员指出考古学注重以实证出发。不管是龙图腾也好、熊图腾也好,毕竟只见于文献记载,更多的带有神话意味。叶舒宪等研究人员虽以牛河梁女神庙发掘的一些实物为证推出熊图腾一说,然而,当前考古学界对牛河梁地区的发掘、研究还不够。“发掘的东西太孤单了。牛河梁遗址本身就不清楚,所做的工作也不清楚。”刘庆柱目前还不能以红山牛河梁遗址为依据下定论。 “对于我们的历史、过去,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我们现在还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现在关于红山文化、女神庙、包括赤峰地区的考古基础工作都需要加强,”刘庆柱指出仅依靠零碎的资料便去还原熊图腾学说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红山文明曾有过多种推断,此前也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是炎帝文明遗留下的。 熊只是个别部落的图腾 对于熊与龙的关系,刘庆柱也有不同的见解。 在红山文化中,玉龙比较普遍。玉龙大体分为两例,一类因形似英文字母C而被称作C形,这类玉龙体形细瘦,有飘动的长鬃;另一类环体肥厚,首部硕大,有双耳,吻部有皱纹,形象似猪。后有学者推论后一类型偏似为熊,称其为“熊龙”。 玉雕熊龙造型意象已被考古学者多次阐释,有说猪龙,也有说是熊龙。在刘庆柱看来,其实我们无法回到历史的那个点上,对这一造型都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去判断。究竟当时的猪是怎样的,熊又是怎样的,而表现在艺术家手里又会经历怎样的演变?现在都无法依据一种文物类型加以判断。“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可以看成猪,也可看成熊。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必须要经过佐证对照,不能只根据几件文物来推断。” “有些部落确实以熊为图腾,但那能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吗?”刘庆柱指出,尽管龙的意象是虚构的,但如果华夏文明真是熊图腾崇拜,就不会有龙的意象,后来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也不会有龙这一造型,“既然以熊为图腾,熊是最高尚的,那怎么解释龙的地位呢?” 刘庆柱指出龙本身是不存在的,是想象的东西。然而,如果说熊龙一体,就需要指明熊是怎样转变成龙这个意象,“其实,图腾本身就是西方对史前世界的一个假设”。 红山文化只具地方特色 如果熊图腾成立,并能解释黄帝等先贤的一些传说,那么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便会作出新的解释。 然而,在刘庆柱看来,依据现有考古资料,现在还远未能将红山文化说成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对于红山文化,其实考古界关注的挺多,关于红山文化是否为中华文明起源之类的争议很多。但研究必须要打好基础,否则再争论十年二十年还是这样。” 目前,对以牛河梁女神庙为主的红山文化,考古学界占多数的看法是:红山文化确实有着当地独特的特点,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等各种原因塑造成的文化。然而,刘庆柱强调:“什么叫起源,那是指对我们这个国家以后的发展的根本影响,应该采用一种回视的眼光,从现在看过去。” 刘庆柱表示自己还是比较赞同以往的说法,我们的文化是从黄河流域出来的,而不是在红山地区,也不是由那边脱胎演变而来的。“汉唐时代,牛河梁地区还是荒蛮之地。如果说在文明史上是牛河梁地区影响了黄河流域,那为什么后来成了蛮荒之地。我们必须从逻辑上、时光隧道上去推导。” 刘庆柱提出了考古研究学者考量的一个标准:现在都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在古代能适宜生存吗?现在哪个地方人口比较多,在古代也是比较发达之地。沿海地区是个例外,因为当时还没有条件利用海洋。他认为,从这个标准出发,自然条件因素制约了红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源头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