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在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谭帆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撰文指出,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为研究者所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可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慢慢走向了成熟。但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还有许多尚待开拓的领域和可以调整的格局,其研究在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现象。概而言之,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思路上,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化其“独立性”而淡化了与小说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二是在研究对象上,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以“观念形态”为主,“操作”层面的小说批评研究比较薄弱;三是在对小说批评主体形式的定位上,过于突出其“理论文本”的属性,而忽略了小说批评主体形式所特有的文本阐释性。 总之,强化小说理论批评与小说史的有机联系、提升“操作”层面的小说批评研究之地位和注重小说批评的文本阐释性,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应重视的问题。也许改变研究观念和思路,有利于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揭示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的这些“缺失”,其目的主要是使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能更贴近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实际状态,同时使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真正融入到小说史研究的整体框架之中。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