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最缺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华社    (责任编辑:admin)
2006年6月10日,作为一个绵延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第一次有了以国家名义设立的“文化遗产日”。
    面对这个日子,面对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记忆的丰厚遗产,我们百感交集:
    有焦虑,因为直到快要失去才觉痛惜——唐宋之后的古建筑已经所剩寥寥,历经千余年风霜的古遗址一点点消失,一座座积淀着历史文化信息的大城小镇正在不断被吞噬,而宋代便有的彩版印刷年画已难觅踪迹,曾风靡大江南北的皮影戏后继乏人……
    有期待,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国家为文化遗产设立纪念日,以呼唤全民族的自觉与参与;内涵丰富而又亟待保护的针灸、七夕、水书等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名录;而刚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我们的国保单位名单一下子扩大到2371处……
    有欣慰,因为我们看到了身边有无数为守护文化遗产而奔忙的身影;听到了来自全社会对传承文化遗产的呼唤,更感受到整个民族发自内心的热忱——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让法律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声音]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加快立法
    我们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早日出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进行依法保护。要建立名录保护体系,今后每两年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从国家到省、市、县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背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就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部也以部长令发布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30余项涉及文物保护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于日前公布。文化部正在拟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近期还要制定保护规划,深入了解项目的历史沿革、现存状态、保护管理和传承情况。
    此外,我国还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
    (记者观点)要加快立法,更要严格执法
    毋庸置疑,在现代法制社会,以法的庄严和不可侵犯来保护我们脆弱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年来,在每一个有文化遗产的地方,几乎都曾发生过违反法律法规而导致文化遗产不同程度地被损毁或损伤的事件。而这些,除了盗墓走私等行为外,更多的却在“发展经济”“开发建设”的理由下被忽视了,在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中被“理解”了,在经济建设和遗产保护的矛盾中,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不得已而被“牺牲”的一方。也因此,记者听到很多基层文物工作者无可奈何地说,文物法是最“软”的法。
    我们期待,让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刚”起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声音]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抢救!抢救!
    就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的比物质的更脆弱,也更濒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重创,可以说,如果传承断裂,很多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断绝。
    [现状]在今天,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被拆掉。据统计,我国现存戏曲剧种267个;而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68个;1982年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时统计,全国仍有317个戏曲剧种。专家介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面貌基本千篇一律,历史文化特征基本上没有了;而我国60多万个村庄中,经过开发的“洗礼”,也大多失去了历史文化特征,剩下来的古村落只有5000-8000个。
    [行动]“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17.36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不含一些专项经费),比“九五”增加10.06亿元。地方各级也投入61.53亿元。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工作。同时,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
    2003年文化部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3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对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用10年时间完成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
    人才不足是制约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声音]北京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吉晓平:缺人啊!
    作为基层文保单位,我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得厉害。很多工作都因此做不了。
    [实例]由古籍修复人才的奇缺可以窥见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人员极为匮乏的现状: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敦煌遗书”中有5000余米长卷尚待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约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目前,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以这么少的人员去面对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即便“快马加鞭”,完成修复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记者观点]在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缺的还不仅是这样懂“老玩意儿”的人。
    当今时代,文物保护越来越多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大量保护和抢救的难题有赖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无论与国外还是国内其他领域相比都有很大差距。
    巨大的人才缺口,当然缘于多年来对人才培养的不够重视,仅就文化遗产保存修复专业而言,意大利有两所国立专业修复人才培训学院和16所民营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学校;西班牙有两所文化遗产修复学校;德国有3所文化遗产修复学院;日本有15所公立、私立大学与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韩国在2000年成立了一所国立文化遗产保护大学;印度也在2003年成立了一所文化遗产调查学院。而我国,据说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职教师仅30余人。(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周玮 隋笑飞)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