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 1000万册“宝书”谁来修复 政府已启动多项保护计划![]() 6月1日,孩子们在国图学习石刻传拓技术。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由唐朝诗人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目前的是宋拓宋装版本。该碑书法是柳公权“生平第一妙迹”,为海内外孤本。1965年,中央政府斥巨资从香港购回。 ![]() 《资治通鉴》残稿,是宋朝司马光的手稿。此稿共29行,465字,记载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历史大事记,内容为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历经名家递藏,流传有绪。 ![]() 台湾舆图,又名《福建台湾地理全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手绘台湾地图之一。清乾隆二十八年题签,绘制年代下限为乾隆五十二年。图中方位为上东下西。 据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现在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而全国古籍善本书有3000万册左右,需要修复的就有1000万册。”提起中国古籍保护的现状,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有些担忧。 据介绍,造成古籍损毁的主要原因包括酸化老化、水浸火烧、虫蛀鼠啮、霉变絮化。 作为全国古籍保存条件最好的国书馆,国家图书馆除了27万册善本和70多万册特藏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地下书库外,其他164万册普通古籍还放在位于北京市文津街的古籍馆,基本是在自然条件下收藏。詹福瑞说,“我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夏天的时候有些古籍可以说是在阳光和空气的熏蒸之下生存”。 据悉,为解决古籍保护修复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已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另一项“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也将于年底完成第一期775种宋金元时代的珍本秘籍的仿真复制,对明清古籍再造的二期工程也在筹划当中。 延伸阅读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这是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由文化部主持开展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第一期十年(2006年—2015年)的任务将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的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库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对文献保护实施标准化建设。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这也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计划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拟将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有计划地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复制,适量出版。再造善本编纂拟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共五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