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强在2005年第6期《中州学刊》上说,《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念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诗经》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在举行“宴乐”时留下的“宴语”,包括“生人宴语”、“死人宴语”和“神鬼宴语”三大类。周王朝治下的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应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于《诗经》中体现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不应简单地把“人民性”与“民歌”划上等号。 |
郑志强在2005年第6期《中州学刊》上说,《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念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诗经》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在举行“宴乐”时留下的“宴语”,包括“生人宴语”、“死人宴语”和“神鬼宴语”三大类。周王朝治下的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应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于《诗经》中体现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不应简单地把“人民性”与“民歌”划上等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