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百花运动”中的文艺界(上)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文艺政策开始松动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成了整合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1949年7月和1953年秋,先后召开的两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都希望将来自解放区和来自国统区的两支左翼文艺队伍团结起来,整合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旗帜下,同时改造“五四”新文学传统下非
    左翼的老作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新红学”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然而,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处理文艺和学术问题,造成的后果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作家大多搁笔不写;解放区来的作家也缩手缩脚,创造热情锐减;文艺作品数量少,主题狭窄,概念化、公式化盛行;文艺批评家更处在动辄得咎的境地,“处处担心,唯恐‘失足’”。1955年底,中共领导人开始关注知识分子问题,但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知识分子,然而,1956年春的气氛毕竟不同。受过“五四”洗礼的中国文艺界,历来有成为时代号角和鼓手的使命感,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再次激发出文艺家们的政治热情,他们希望成就文学艺术上的一番事业。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知识分子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知识界逐渐活跃起来,这种渐次活跃的局面同样发生在文艺界。或者说,文学艺术界的反应更加敏感,行动也更积极。
    文艺界开始活跃
    为了推动文艺创作,1956年2月27日至3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召开了扩大的第二次会议。出席会议的理事和代表二百多人,周扬、茅盾、康濯、刘白羽、老舍、陈荒煤等作报告,巴金等34人作大会发言,唐弢等作了书面发言。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发展和繁荣文学问题,通过了《作家协会未来12年的工作纲要》,决定成立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彭真、康生等接见与会者。刘少奇专门约见周扬、刘白羽谈文艺,周恩来出席晚会并和作家谈话,陈毅到会作指示。《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消息,并发表了会议报告和大部分会议发言。《文艺报》发表了所有的报告和发言。3月25日,《人民日报》还专门配发社论,号召作家们“努力满足人民的期望”。
    这次会议从上到下都对文学事业的落后状态表示了不满。刘白羽关于文学创作的报告、陈荒煤关于电影剧本创作的报告、康濯关于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的报告,都指出了创作严重落后于现实。而《人民日报》社论则说得更加明白;“我们文学事业的落后状态是无可讳言的,我们还很少看到真正激动人心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优美艺术形式的文学创作。”
    相比之下,作为会议的主要文件,周扬的报告就不那么明朗。他强调的重点是:文学艺术经过“思想战线上的一系列的斗争,特别是批判和揭露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取得了重大成绩,文艺创作已经出现了“新气象”,“正在走向旺盛与繁荣”。以此证明“文艺创作不但没有像胡风所诬蔑的那样‘萎缩’、‘枯死’下去,而是相反,它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周扬虽然也说到“人们经常谈论和慨叹文学艺术落后于生活的现象”,但把文学落后于现实归咎于“右倾保守主义”。在周扬看来,文学领域只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就可以“大踏步地前进”。
    在会上,只有少数发言触及到造成文学落后状态的真正原因。如唐弢的书面发言,尖锐地提出“同庸俗社会学倾向作斗争”,即同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中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作斗争。茅盾的报告委婉地说道:一个时期“相当盛行的粗暴的文艺批评,也是严正地打击青年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的”。他说,近年来这种粗暴的批评比较少了,但真正有益的评论还是很少见到。罗荪也对文艺批评状况表示了不满。
    会议提到的繁荣文学的办法大都是技术性的。茅盾认为,现在的文学队伍太小,作家协会会员只有五百多人,加上一批新生力量,不过一千多人。他和刘白羽都强调,要积极地培养青年作家,扩大文学队伍。刘白羽还提出,要“在人民中发现天才”。为了动员和组织文学新军,3月15日,作家协会主席团和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480多名青年文学创作者参加会议。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周恩来接见了全体青年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副主席老舍,团中央书记胡克实分别作报告,许多老作家与会给以热情辅导。
    “双百方针”的提出
    事实上,中共高层领导人对文艺现状也很不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表达过这样的看法。特别是刘少奇,先后两次找中宣部和文化部的负责人谈文艺问题,这在建国以后是少见的。3月5日,刘少奇偕同陈毅接见周扬、刘白羽,有准备地谈了自己对当时文艺工作的意见。刘少奇注意到一些作家“没有社会主义热情”的问题,他说:“哪怕是极个别的人,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刘的谈话,中心是讲如何对待“政治上的干涉”问题。他承认“有的干涉是粗暴的,或者是干涉错了的”。他提出,“以后如果这种干涉是正式代表组织的意见,就应有一个正式决定,来一个正式文件”。作家如果不同意,可以把决定连同自己的意见寄到中央来,或是寄到文化部、宣传部、作家协会,都可以。刘少奇说:“作家不能不让人家提意见,不让人家讲话。”负责同志讲的话,也应该看作是读者、观众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是完全应该的,“但作家不一定要按他们提的意见那样修改,作家如果不同意可以不改”。“如果是政治上的错误,那就要作出决定,有正式文件。没有正式文件,你可以只当作个别意见,可以不听。”陈毅插话说:“作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立的风格。”刘少奇说:“很同意。”
    对于周扬文章中提出反对公式主义、自然主义的口号,陆定一就提出过不同意见。在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陆定一说:“最近开了一次会,我看了周扬的那篇文章,我告诉过他,我说不要搞什么反对公式主义这样的事,不要搞反对,而是引导他,让他学习,光反对不行。公式主义、自然主义,这都是艺术性质的问题。政治思想要掌握,一个公式主义,你怎么反对?”“为什么只要去写新人物呢?写一写老人物也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进步的文艺方向,但是人家写点自然主义作品有什么关系?”在陆定一看来,繁荣文艺不是在作家中间反对这反对那,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更为重要。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实,周扬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周扬也不愿把文艺界搞得死气沉沉。一位中宣部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有一次谈及创作中有种种条条框框的清规戒律时,周扬说:不要搞的真像胡风所说的像中世纪一样。在听了刘少奇3月5日关于文艺工作的谈话后,“周扬、刘白羽回来后很兴奋,立即向代表们作了传达”。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周扬喜形于色。他认为,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对于我们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其实,“百花齐放”这句口号就是周扬提供给毛泽东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讲到“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时说:“‘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
    戏曲首先“百花齐放”
    文艺界的“百花开放”首先在戏曲领域得到了反映,这并不是偶然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繁荣戏曲表现出共同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戏曲极为丰富。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统计,全国共有300多个剧种,私营戏曲剧团在1700个以上,上演着五万个剧目,戏曲是群众娱乐的重要形式。1950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提出:“戏曲应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在单纯强调戏曲的政治功用的思想指导下,戏曲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本体功能与价值严重地被忽视。清规戒律名目繁多,禁演剧目越来越广,一些古老剧种无力存续,民间剧团国营化的压力很大,许多私营剧团和民间艺人的生存也成了问题。
    195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对这种状况都表示出不满。3月8日,刘少奇与文化部负责人的谈话,明确表示不赞成剧团全部国营,也不赞成戏曲改革急于求成。他说:“我们的方计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出新’不能勉强。”“百花齐放,就允许并存,各搞各的。有些老戏很有教育意义,不要乱去改。”毛泽东、周恩来也表达了要放宽戏曲政策的意向。3月22日,周恩来观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老舍新作《西望长安》。散场后,他同剧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座谈,针对戏曲界正在争论的能否反映阴暗面问题,周表态说:“不要光演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暴露和批判阴暗面的东西也应该演一些。”
    正当中共中央酝酿“双百”方针时,浙江排出了一个昆曲《十五贯》。《十五贯》先后在上海和北京演出,“轰动上海,也轰动了北京”,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许多中央领导人都看了。4月19日,周恩来观看浙江省昆剧团的演出后,到后台看望剧团演职人员并发表讲话。他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4月25日,周再次观看《十五贯》。毛泽东也在4月17日和25日看了两次,同样给予高度肯定。在2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十五贯》应该到处演”。
    一出改编的古装戏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怎么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如此赞赏?从周恩来的两次讲话中可以看出,《十五贯》对于贯彻“双百”方针,具有两方面的象征意义:一是为戏曲界“百花齐放”“树立了一个榜样”;一是具有批评官僚主义的隐喻意义。同时,《十五贯》也为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的地方古老剧种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
    因为有中共最高领导层的明确态度,6月1日至15日,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各地进行了挖掘传统戏曲剧目工作。据统计,到1957年春,全国共挖掘出51867个剧目,记录了14632个,整理了4723个,上演了1052个。在1956年至1957年春的一段时间内,戏曲演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 (未完待续)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