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名列其中。记者采访了长调演唱家、周恩来侄女婿拉苏荣,并听他回忆尊师、长调歌王哈扎布。 从哈扎布到拉苏荣 拉苏荣12岁进内蒙古艺术学校,先后师从三 位长调大师,他还偷偷学唱哈扎布的唱片。10年动乱后,哈扎布收下拉苏荣这第一个弟子。 哈扎布收徒的原则是:“用嗓子学唱的不收,用心学的收。” 2005年7月,拉苏荣赴锡林郭勒看望病中的哈扎布。临行,哈扎布拿出一个蓝色打火机把玩,突然,他点着火,示意拉苏荣取火。拉苏荣忙摆手“不行不行,哪能让您点烟呢。”哈扎布不语,眼神执著,火在燃烧。拉苏荣片刻醒悟,遂屈身从命。哈扎布关上打火机,将它搁放拉苏荣手心。 那一刻,拉苏荣顿悟“老师是让我接上火,长调艺术的火,薪火相传。”但师徒都没点破。当日,拉苏荣在打火机上贴一白纸,上书“2005年7月22日上午10点”。 拉苏荣说蒙古人视火为文明为希望。蒙古族从古至今祭拜火神。 2005年10月27日,哈扎布83年的生命之火熄灭。31日,拉苏荣在哈扎布遗体前行跪拜礼。他泣不成声:“老师不仅是歌唱家,更是一位歌神。” 歌神哈扎布的传奇一生 哈扎布一生多难,一生传奇。1922年,哈扎布生于长调的摇篮锡林郭勒盟。哈扎布意为“天赐”。他父亲擅三弦,母亲好吟唱。12岁那年,哈扎布在那达慕大会上获赛马第一、唱歌第一。19岁成旗王爷歌手。 哈扎布不会说汉语,不会唱汉语歌曲,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内蒙古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首将长调搬上舞台并推向世界。哈扎布一生演唱过100余首长调民歌。代表作《走马》、《小黄马》、《老雁》、《四季》、《圣主成吉思汗》、《赞歌》、《小黑马》、《有这么一个好姑娘》等。长调研究者称“长调艺术是气息的艺术”。哈扎布在长调上的至尊地位在于他以足够的底气,恰到好处的气息使长调达到一般歌唱者难以企及的高度。经典的《小黄马》的高音区处理,至今无人比肩。每首歌曲,哈扎布有三种唱法,根据听众喜好敲定其中一种,此种唱法必接近哈扎布心中顶峰。 晚年哈扎布唱的最多的一首歌是《老雁》。他借歌抒怀“退休后的老雁要回家乡带徒弟喽。”这是哈扎布夙愿,亦是半世纪前周恩来的嘱托:“你不但自己要唱得好,还要多培养新人啊。” 长调将要成绝响 长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游牧民族的产物,马背上的产物。 蒙古族既骁勇善战、粗犷豪放又细腻温柔、善感多忧,其阴阳性格集中反映在长调中。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慢多快少,忧多乐少,歌词一般为上下两句、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自由发挥,歌唱时既有章可循又信马由缰。唱腔特色,一条嗓子出两个音。长调与蒙族诗歌相同,每段歌词第一个声母相同,由此合辙押韵。 拉苏荣表示,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证。年轻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会唱长调的人越来越少。会唱者,又多为模仿多为形似。会唱长调的“活化石”大多年事已高,人亡艺绝已成宿命。十几年来,那达慕上的骑马、摔跤、射箭挤走了传统的长调。不觉中,蒙古人民“草原、骏马、长调”三宝渐为二宝。他担忧“长调在这一代将成绝响”。(《北京青年报》20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