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张国焘说,有个夜郎国…… 1937年,在批判张国焘大会上,毛泽东面对听众,面对张国焘,高声说道:“古时,有个夜郎国,那是贵州一个小地方。可是那个国王却对汉朝来的大臣说,究竟是你们大,还是我的国家大?从此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我们的国焘同志……”(《人民日报》) 对张国焘说,“你想做陶渊明,可能有点行不通。” 毛泽东到延安北山看望张国焘。张国焘在自寻的石窑洞新居里,似乎过着隐居的生活。毛泽东说:“特立兄真会择地而居,这里好像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听说老兄在山上已经有一些时日了,还没有看望过。今日是专程拜访了!看来你想步陶渊明后尘,隐居起来。”当张国焘表示是有这种意愿,“我就喜欢这样的境界”时,毛泽东说:“你想做陶渊明,可能有点行不通。陶渊明可没做到你这样的官哟,他只在彭泽当了一个小小县令,七品芝麻官,而且也只干了80多天。”(《从遵义到延安》) “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了发刊词,他指出:“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 4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的演讲中谈到项羽: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问他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接着又说:多少共产党员被捕杀头,还是威武不能屈。但尚有一部分叛徒起先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做工作,但一旦威武来了,就屈服,带路杀人,什么都做。一种人被捉了,要杀就杀,这种英雄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多,有文天祥、项羽、岳飞,决不投降,他们就有这种骨气。那些叛徒就没有这种骨头,所以平素讲得天花乱坠,是没有用的。(《毛泽东的文化性格》) “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 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作了《永久奋斗》的讲话。他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其他的当然也要有,如刚才冯文彬同志讲过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等等,但据我看来,‘永久奋斗’才是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言流传的时候就死了,人家一定会加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会赞扬他的。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讲历史,那两个人究竟孰好孰坏,我们不论,然而它说明了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是非。”(《毛泽东文集》) 古为今用:就皖南事变,谈《三国》矛盾 1月,我国历史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问题上,党内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主张从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全面反击。毛泽东说:“皖南新四军军部被歼———这是蒋介石杀我们的一刀,这一刀杀得很深。许多人看了这种情形,都非常气愤,就以为抗日没有希望了,国民党都是坏人,都应该反对。我们必须指出,气愤是完全正当的,哪有看到这种严重情形而不气愤的呢?但是抗日仍然是有希望的,国民党里面也不都是坏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又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毛泽东由此总结刘备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的矛盾”。所以,毛泽东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是大局为重的上策”。毛泽东通过分析《三国演义》这段刘备兵败身亡的历史故事来给大家以启示,很快统一了全党同志对皖南事变的认识。(《党史文汇》)(二) 盛巽昌 欧薇薇 盛仰红编著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