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益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有各种嗜好。但嗜钱如命也好,嗜权如命也好,嗜色如命也好,嗜书画古玩如命也好,其所嗜的程度,都以命作参照系。可见,一个人最难割舍的仍是那一条性命。一旦性命受到了威胁,其他嗜好怕是都可以舍弃的了。想想也是,其他种种,都是身外之物,此身不存,聚之何用? 但又不然。对于有的人来说,还有一些东西是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放弃的。这些东西往往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文天祥,以身殉国,不肯向入侵者屈膝。他那脍炙人口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彪炳千古,成为许多杀身成仁的爱国者的座右铭。与文天祥同时,但并非家喻户晓的谢枋得,也同样是一条舍身殉国的汉子。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本贯江西,宋代遗民。宋亡后,元世祖几次要他去做官,他拒不受诏。后来被逼迫得没有办法,只好去了大都。临行前写了一首诗向亲友告别,道是:“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身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诗中用伯夷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无须细说;所言龚胜,是西汉末年人。王莽篡汉之后,要他去做官,他不肯,便叫门人买好棺材,然后绝饮食、绝言语十四天而卒。由此可知,他在出发之前早已立下必死的决心。他的朋友张叔仁懂得他的意思,也和诗一首道:“打硬修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人皆屈膝甘为下,公独高声骂向前。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到头毕竟全清洁,留取芳名万古传。”张叔仁赞扬他杀身成仁的决心,鼓励他留取芳名,并说如果贪生怕死再回到家乡,那就半文钱也不值了。由此也可知古人对名节、气节、大节的看重,在进退出处上是一丝不苟的。 谢枋得到了大都之后,果然信守诺言,绝食而死。 谢枋得的母亲也是一位识大体、重大义的老妇人。还在谢枋得率军抗元之际,元军就拘捕了他的母亲,要她招降谢枋得。这位老妈妈在敌人威胁之下,从容答道:“老太婆我今天是该死了,谁让我教我的儿子读诗书、识礼义,懂得了纲常伦理呢!如果他是个不知书、不明理,不懂纲常伦理为何物的浑人,今天也就不会有这些事了。我情愿早死。”主事者见她从容就死,毫无惧色,倒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 有这样的母亲,有这样的儿子,在生死关头,把信仰、理想、做人的原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谢枋得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他所受的儒家教育,是以三纲六纪作立身行事的准则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读孔孟书的人,都能实践儒家的人生理想。更多的人不过是把圣贤的教训挂在嘴上作招牌罢了。一到个人利害相关之际,他们是会毫不犹豫地把做人的原则弃置不顾的。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出卖原则的人,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无理想、无操守的人,无论古今都是可鄙的。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13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