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鲁迅研究确实存在弊病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闻午报    (责任编辑:admin)
当代人对鲁迅的认识,没几个是通过自发阅读得出结论,大多是从“毛主席那儿来的”。当今的鲁迅研究界研究来研究去,多是阐释毛泽东的那几句话,顺着杆儿往上爬,越高越好,绝少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过多的解读,过分的稀释,已经淹没了真正的鲁迅,一切到后来都搞得面目全非。
    鲁迅作品有一股“阴冷之气、杀伐之气”,不主张青年人过多看鲁迅作品。现在的少年人读得太多了,已经有了负面影响。不读是极而言之的说法,可理解为少读,至少不要强制他们读。
    鲁迅的文章,有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韩石山
    近日,有“文坛刀客”之称的评论家韩石山,推出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叫板“鲁研界”。他认为现在的鲁迅研究由于“过多的解读、过分的稀释,已经淹没了真正的鲁迅”,“搞得面目全非起来”。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中国鲁迅学通史》的作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张梦阳表示,虽不能苟同于“少不读鲁迅”这种说法,但鲁迅研究“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病”。
    韩石山虽然提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但丝毫也没有贬损鲁迅的意思,而是力图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客观解读来还原鲁迅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在自序中,韩石山写道:“过多的解读、过分的稀释,已经淹没了真正的鲁迅,一切到后来搞得面目全非起来。”而他就是想要通过这本书彰显一下“做学问的路数”,好好地做一次鲁迅研究。
    对此,张梦阳未予评价,但他表示,鲁迅研究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病。“长期以来,有太多对鲁迅的研究和解读是从主观需要出发的,”张梦阳说,“这根本就是过度阐释。”很多鲁迅研究者长期以来是脱离鲁迅的原著在搞研究,而张梦阳认为,任何离开鲁迅本体的随意阐释、脱离鲁迅原著的研究,都不能被称为“科学的鲁迅研究”,“鲁迅研究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使我们越来越趋近于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本身。”所以,张梦阳非常看好近日推出的新版《鲁迅全集》,“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工作,它能帮助我们更接近鲁迅。”
    也有适合少年的“鲁迅”
    韩石山认为,鲁迅文章中存有的“阴冷之气”和“杀伐之气”不适宜于青少年阅读,“现在的少年人读得太多了,已有了负面影响。”
    张梦阳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这只是我们中学教育在选材上存在问题,教育方式上也有些不当。譬如《野草》,当然是不适合少年读的,但鲁迅也还有不少好文章适合他们。”他当即例举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极力推荐鲁迅的散文《我的第一个师傅》,“这些都很适合年轻人。”张梦阳同时指出,为少年讲述鲁迅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详细交待鲁迅写作时候的时代背景,其次还要看文体。张梦阳说:“鲁迅可是大文体家,要把他文体中的关键词讲透,但决不能孤立地讲一两个词,否则当然是越读越无趣了。” (干琛艳)
    链接
    “文坛刀客”韩石山有
    “文坛刀客”之称的韩石山现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出版有《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专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一书逐个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界几次大的争论,通过对“撤稿事件”、青年必读书的争斗、女师大学潮中的斗争、闲话事件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以鲁迅和胡适为代表的两大文化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鲁研”专家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中国鲁迅学通史》等。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