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冯骥才:为民间文化拨打“120”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班若川       (责任编辑:admin)
近年来因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而备受关注———
    冬日的阳光下,天津大学校园内树木苍翠。宁静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落在一栋高大的深灰色建筑里。推开三楼他办公室虚掩着的门,高大魁伟的冯骥才站起身来: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鬓角虽已发白,但目光炯炯有神。
    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位画家。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拿他的话说,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
    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河北的武强、天津的杨柳青、河南的朱仙镇等都是年画产地。“以前一张年画卖一两块、两三块钱,现在一些艺人的画已卖到几百元钱一张了。还建起了博物馆,出版了整套的书。”冯骥才欣慰地说。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冯骥才说,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19000多个镇,有几十万个村庄,特色比较鲜明、保留比较完好、历史的记忆比较深厚、民间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村落至少有几千个。由于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很多古村落人去楼空。加之开发商对古镇、乡村的不合理开发,“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在被抽空。”
    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冯骥才跑遍了山东、山西、江西、安徽等7省的几十个村庄。他直接和镇长、村长“谈判”,在一系列的乡村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看法。“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冯骥才说。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冯骥才曾两次通过卖画筹集资金,成立基金会支持云南甲马、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等调查。今年底,基金会还将与中国民协合作,评选中国首届“民间守望者”奖。
    “经费非常少,普查抢救民间文化非常艰苦,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许多文化工作者在第一线默默地工作着,一些很有名的老专家住着最普通的旅店,甚至住在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抢救,非常令人感动。”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但是,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我曾经说过这句话:民间文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
    “坦率地说,我有时候也非常悲观。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天津的很多老街区还是拆掉了。但是你还是要拼力去做。为了一种精神吧。”谈到这里,冯骥才深情地说:“我跟爱人都是画画、搞艺术的,她对我的想法很了解。她支持我,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15日 第十一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