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告别中世纪》:五四时贤的精神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易丹柯    光明网读书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八十六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八十多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今天,我们面向未来,反思历史,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对于建设繁荣与和谐
    的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切中了时弊。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就是民主和科学。不难想象,专制与迷信在中国社会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和长期影响,欲彻底铲除这两颗封建毒瘤,需要胆量与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事实上,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旧思想、旧文化,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必然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公民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如果民主理念永远局限于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那么,不管辩论如何激烈,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纸上谈兵,很难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民主浪潮。同样,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符合真理,必需坚持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才能达到这一标准。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时统治着中国的封建势力是强大的,再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社会状况极端黑暗和腐败。如果放弃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果只停留在文化领域内的争争吵吵,不思社会变革,就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五四运动其间,“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传遍全国;各种媒体纷纷参与社会改造和中国出路的讨论。改造社会的主题在思想界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前途的。许多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一旦这种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它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动力,将中国历史揭开新的篇章。  
    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让中国人分享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人权(自由、平等、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人格),民主(法治、宪政),科学(理性),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因此,清理五四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发扬它的优秀传统,评价它的千秋功过,揭示它的现实意义便构成了一项严肃而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我认为,不管从任何层面任何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都必须综合性地体现五四文化的发展过程。
    于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以当代中国难得的立场明确、思想清晰的启蒙型思想家的眼光,耗时五度春秋,于去年10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本55万字的著作:《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这是一本国内目前最完整、最严肃的五四文选;这是一本有作者独特标准和眼光、意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启蒙读物。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深广和已经达到的高度,远远超出时贤的想象。 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全盘反传统”!“科学主义”!“全盘西化”!民主与科学“并无有机的必然关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直面海内外对“五四运动”的种种指摘,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袁伟时呼吁:请读一读当时的文献!  
    思想终归要回到现实世界。为什么当代知识分子一讲到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绕开五四?袁伟时认为,五四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主题----科学、民主、人权,而且这一主题至今仍未完成,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要告别中世纪,实现现代化,不可避免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不过是它的一个高潮。只要这场变革的历史任务,国民由臣民转变为有充分权利的现代公民没有完成,它必然以各种形式重复出现。
    《告别中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领袖们对民主的内涵,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科学讲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分析问题。科学的认识,应当是不断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认识终极真理。不能由某一个人说我是代表科学的,我是真理的化身,说反对我就是反对科学。所以说要好好继承五四启蒙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时至今日,中国民主与科学启蒙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仍须花气力将全世界已经形成共识的脉络理顺清楚。这并非要求我们有所创新,能够掌握国际学术界流行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足矣。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部自我更新能力较弱,无法自行转化为现代公民社会。原来指望从传统社会内部自我更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设想以失败告终。所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必须依靠外来因素的推动。因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袁伟时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前后,到甲午战争以前,是萌芽、准备时期。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引进西方的思想理论,中国的王韬、郭松焘、郑观应,外国传教士林乐之,傅兰雅、李提摩大等的文章,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康、梁实际上是外国在华传教士的著作滋润之下成长起来的。
    第二阶段,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的。这是第一次的群众性启蒙运动。其思想领袖,包括严复、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特别是戊戌变法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他成了启蒙运动的主要领袖。
    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开始。袁伟时在《告别中世纪》中说,唐绍仪、蔡元培等26人北上发表的《社会改良会宣言》和《章程》,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他们意识到共和制度建立起来,思想文化的变革跟不上,需要科学、人权的教育,需要改良原有的思想。后来陈独秀他们继承了这些观点,并有所发扬。
    《告别中世纪》全书将整个五四期间的思想文献分成十一个专题,表明作者对五四论题的基本概括,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民主、科学、新闻、青年、妇女、文学等方面。五四先驱们直言无忌,也没有染上以非学术手段解决思想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恶习。 这些文献之所以值得阅读和研究,是因为准确地概括了任何国家告别中世纪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打破思想镣铐,让民众成为敢于自由思考、自由言说的现代公民,这就是通常说的"人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永垂史册,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敢于蔑视专制主义的传统,忠实地履行了这个历史任务。本书的前面有一个篇幅较长的绪论,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以及编著本书的思路与目的。书中有袁伟时的十四篇文章,约十万字。这十四篇文章,实际上是思想文化辩论的结晶,里面贯穿了袁伟时对思想界、学术界对新文化不同观点的答复与回应。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袁伟时编著的《告别中世纪》一书,史料丰富,资料尽可能从最初发表的报刊中选取。其论点富有新意,其分析鞭辟入里,为我们解读五四时贤的精神和思想,弘扬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