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浔阳江畔琵琶亭(文博杂谭)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柴福善       (责任编辑:admin)

    
    位于九江市北浔阳江岸边的琵琶亭,今人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所作《琵琶行》而建。
    浔阳江畔九江城,有琵琶亭,因白居易而建。白居易应是“神童”,五六岁就能写诗,可直到29岁才中进士,曾任左拾遗。母亲去世,守孝期满,侍读太子。本是闲官,不料面对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掌权者不急于处理,他义愤上书,请捕刺客,以肃纲纪。掌权者以他是东宫官,行为僭越,并造谣其母看花坠井而死,他写赏花诗,有违孝道,便参奏一本,被逐出京城,贬为江州司马。
    九江曾是一片江湖,后积沙成州,又名江州。诗人由天庭一下“流落江湖,几沦蛮瘴”,况且司马只是辅佐刺史,有名无实。他自然郁而不乐,那就寄情于诗,他本是以诗为命,不可一日无诗,身后才有皇皇71卷的《长庆集》流传于世。那夜,诗人与友人浔阳江头筵别,忽闻邻舟琵琶之声,原是一位独守空船的女子。他有感于琵琶女坎坷遭遇及自己被贬谪的感伤,遂写下长诗《琵琶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毛泽东喜爱唐诗,尤其喜欢李白和李贺的诗,而不喜欢白居易的哀愁风格,但对这首《琵琶行》却别有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见春秋出版社出版的《晚年毛泽东》一书,第369页)确实,这是一篇不朽诗章,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描写,早成为艺术经典。
    诗家不幸,却是九江之幸!九江人不失时机,在诗人送客的湓浦口建了“琵琶亭”。最初琵琶亭何等壮观,已无迹可寻,今所见者,为近年重修。亭作二层,朱柱碧瓦,稳重端庄,相得益彰;八角重檐,檐牙高挑,充满灵秀。两侧长廊相接,嵌满历代名人题咏的碑刻。
    院内遍植花草树木,簇拥着诗人雕像。诗人面对照壁,照壁书写着《琵琶行》诗。诗人或许陌生那磅礴气概,并非诗人手笔,而为当代毛泽东主席所书。1959年7月,毛主席在庐山会面贺子珍,因江青也要前来,主席便匆忙送贺子珍下山。深夜,主席一定心情难平,联想诗人当年送客湓浦口,而他送贺子珍下庐山,其情其景其境,使他夜不能寐,蘸墨挥毫,笔走龙蛇,竟默写《琵琶行》,又觉无聊,就随手扔进纸篓。多亏秘书田家英发现,立即收起,才有如今这面琵琶亭诗壁。
    出得门来,回望琵琶亭,忽觉那不是一亭,而是九江人为滚滚长江点的一睛,斜风细雨,这睛更水汪汪的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12日 第七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