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感受欧洲文化的只鳞片爪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水晶       (责任编辑:admin)
——《尼伯龙根的指环》之《诸神的黄昏》观后简评
    乘着鼓红的手掌那热乎劲儿还没散去,简单写一下再睡。
    先说谢幕的盛况,据不同人士统计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时间超过了15分钟(不是媒体记者的那种统计数据),幕落下又拉起5次。
    我和同行的朋友很得意地自认为大约有3分钟是我们起哄“哄”出来的。
    说实话,值得这么“哄”的戏,真的不多。
    1.对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感兴趣先是因为看了萧伯纳(老萧在作家之外是高水准的乐评人士,研究瓦格纳很难跳过老萧)关于瓦格纳的一本书,紧接着又看了瓦格纳的学生兼友人尼采写的一本薄薄的《尼采反对瓦格纳》,那是尼采刚刚开始站到瓦格纳反对面时的一本著作。两本论点和风格迥异的书,引发了我的兴趣。一直想找整部的歌剧碟,没想到先看到的却是纽纶堡剧院的现场演出。也算是大幸运了。
    《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非常有趣,老瓦先写的最后一部《诸神的黄昏》,后写中间的《齐格弗里德》和《女武士》,最后写开篇的《莱茵的黄金》。整部剧的构思源自北欧神话,这个神话体系在历史上其实对整个欧洲文化史都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火遍全球的《魔戒》中的核心故事其实也源于这个神话。通过《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一线索去了解欧洲文化的只鳞片爪应该说是个不错的途径。
    2.超喜欢女主角布伦希尔德的演唱,声线高亢婉转、流光溢彩,即便是唱到低音部分也声声入心,极有震慑力。她的身材如同大部分歌剧女优,属于矮胖型,但行动并不笨拙,肢体很有表现力,常常在舞台上表现出雕塑感的仪态。在这一点上似乎不论是初级观众还是资深看客,大家的观点都惊人一致,所以她谢幕时的掌声与尖叫要格外热烈些。
    相比之下,女二号贡特鲁妮的唱腔比较平淡,表演也略显呆滞,但第三幕她得知“丈夫”齐格弗里德死后的演唱与表演都令人眼前一亮,或许前两幕的平淡是为后面的哀婉做铺垫吧。
    男声里面,齐格弗里德作为英雄男高音的表现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另一个男声是哈根(魔鬼儿子)的演唱与表演,从说明书上看是年际很大的一位唱匠,声音低沉且充满磁力,像极法国99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神父的声音。
    我喜欢他在第二幕开始时和魔鬼父亲对话的唱段,声音充满忧郁与无奈。一个人做坏人,有时也是心有不甘的吧。谁不愿干净得像个天使,同时又要什么有什么呢?
    这场演出中贡特尔的扮演者因病不能来中国演出,临时用一位演员在场上演,再用另一位演员在侧台唱,类似双簧。但这个情况开场时就有主持人用中英文说明了,同时唱的人也站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很有诚信与诚意的举动,代唱和代演的人都表现不俗。
    3.特别要赞一下的是该剧的舞美。虽然之前听说是大制作,但还是没想到舞美如此简洁。第一幕基本都是依托一个坡度很缓的斜坡和一个纵深视角的长方形室内框架而成,在前台有时用绳索、纱幕、景片及投影来增添效果,舞台上的实物道具不过是一张极简的床和一个沙发而已。
    相对于以往实景繁复的《指环》舞台而言,纽伦堡歌剧院的这版演出不仅舞美简洁,服装也干脆用接近现代的风格,例如贡特尔这个善良怯懦的部族首领就直接穿上了白西装、打着金黄色的领带,而部族中的年轻武士则穿得和联合国维和部队没有太大区别。第二幕中还出现了当代办公室才有的转椅,第三幕中乱世奔走的众人也都穿着西装拎着皮箱上场。
    说实话,我宁愿为这种舞美大声喝彩,也不愿看国内一些戏剧不着四六地穿些自以为接近真实的中古时代服装。想起前段时间在北京电影学院看完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参加研讨会,会上导演大叹他最大的烦恼是演出结束后不知该如何保存舞台上那几根大罗马柱。
    我当时特别想问他:难道没有罗马柱就不能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其他所谓经典剧目了吗?对于这些将经典与复古直接画上等号的戏剧工作者而言,看一看全世界戏剧的舞美和服装是如何走向简洁与现代的真是很有必要,否则他们那点可怜的精力和智慧都要浪费在这不值一提的小节上了。
    4.啊,再说一下最后一幕、最后一刻的呈现吧。
    指环渐渐沉入莱茵河底,蓝色的光影穿过纱幕照射在河底,莱茵三少女———河中的精灵,舞动着身体,慢慢接住那原本就属于她们并给世界带来诸多动荡的指环,光渐暗渐暗,蓝、墨蓝、水中的物体慢慢模糊了形状、飘动的暗流淹没俗世的楼宇,你根本无法描述最后的那几分钟如何充满电影感,而那不过是舞台上光影的精巧合成。相比国内音乐剧或戏剧舞台上齐刷刷的无数灯光,它们的灯不能算多,但却如此精巧,实在是令人叹服。
    5.回家的路上,想到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虽败,文化却仍存在,他们的先锋与实验或许不比任何国家差,但传统的文化优势却也分文未减。
    相较之下,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迅速转型的中国,却于仓皇的转身之间轻易地就丢掉了往昔。想到不久之前看的描红版《茶馆》,剧中人物那种吊在半空中的演出状态,只让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的名言———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丢掉了传统与尊荣的中国文化和戏剧,该向何处寻觅那发自内心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呢?
    来源:《新京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