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尽管时至今日,人们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宗旨,尚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有一点似乎应该是一致的;即“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差异,达到中西文学的沟通,从而确定人类共同的美学原理和基本规律。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沟通 个案研究》丛书,就是从这一原理出发对一个个作家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蓬勃发展,许多学者对比较文学原理、方法、国别与总体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那么对一个作家的个案比较研究似乎不很多见。《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无疑地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乐黛云教授对这套丛书的编辑宗旨是:中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是20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首先以五四以来十位中西文化沟通卓有贡献的名家进行研究。丛书要完整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中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像钱钟书、朱光潜、林语堂、闻一多、宗白华等都是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独特贡献的。 丛书中的每一部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家评传,也不同于作家生平创作的纵向研究和作品分析,它是从世界总体文学出发,将学者作家放在对前人的继承、后人的影响,以及跨国的平行研究中进行考察,让读者了解这位学者作家的创作个性,他在世界总体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从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美学原理和基本规律。显然这是对学者作家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考察,它的切入方式是新颖的,并且在学者作家研究中对整体结构也有了新的建构。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研究手段。这可以说是这套丛书的第一个特色。 丛书作者都是从事比较文学方面的专家和后起之秀,他们有较好的外国语言和文学功底,对所研究之个案掌握较多第一手资料。因此,丛书资料丰富翔实,论证确凿详明。这不仅体现在影响研究、同样也体现在平行研究的诸多书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典出有据,令人信服。论者“竭泽而渔”,却不满足于资料的罗列和国外研究者的成果引进。而是凭着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跨文化沟通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务使在理论上有所开拓,有所发现。因为任何一项理论陈述,都包含一个理论假说,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的理论立场。事实上我们的任何知性活动,都与理论密切相关,这是这套丛书的第二个特色。 具体说,以《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为例,有两个突出之点,值得一提: 其一,对文化背景的考察和联想,是论者研究探讨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尤其是那些属于影响研究的篇章。论者并不满足对原始材料的追根寻源,而是在忠实于历史的基础上,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来考察学者作家创作的特征、风格题材的变迁,以及他和其他作家的不同。特别着重寻找的是他们之间在观念上的内在联系和差异。这样就摆脱了就事论事的局限,使问题更为周全、更为深刻。如本书论者在“两种文化的滋润哺育”和“两种观念的接受传播”与1908年“庚子赔款”创办的清华学校联系起来,将闻一多的青春锐气,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与西方文化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在论述闻一多笔下的诗篇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时,写他通过学习英文,开始走进一个绚烂多姿的西方文学世界,对西方的思想也有更深一层的接受和认识。他在论述新诗理论时认为:诗学思想必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做“中西艺术结婚后的宁馨儿”。所以他在《诗的格律》中首先提出西方式格律的理论主张,他引用歌德跟韩愈的话支持他的论点:“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喜欢带着镣铐跳舞”。这种理论是从对济慈的“艺术的纯美”,法国诗人戈蒂埃、马拉美,以及西方现象学美学理论家英伽登的诗学背景和创作实践的考察、借鉴而来。由此得出闻一多提出的新诗格律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新诗理论的地位。论者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势下,来论述闻一多的,既重视于史实又不拘泥史实,而着眼于文化背景的思考是富有启发性的。 其二,对类型和美学规律的探索也是论者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在注意文化背景考察的同时,还力图摆脱以一两个作家、一两部作品或一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的格局,而努力作基本规律的探索和概括,尤其是涉及那些跨国平行研究的内容。不难看出,如果论者将一系列有可比性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作总体思考并努力寻找他们的异同,那么其目的是在做更高层次的理论归纳,着眼点是美学原则和哲学基础。例如,他从对诗学和文化的关注,找到一个新的价值尺度和沟通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认为中西文化可以沟通、融合,而沟通、融合的途径是艺术。寻求不同观念支配下人类思维方式异同的哲学基础,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论者在分析“唯美主义的文化倾向”时,不仅指出唯美主义文化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以美为艺术的核心”或“纯艺术”;也指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红烛》、《死水》对唯美主义情有独钟。闻一多接受西方文化观念,将自发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融合起来,而接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上则倾向于唯美主义,倾心于那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丛书在总体建构、研究方法乃至一些具体观念、观点,都表现出新意,是近年来不多见的。论著反映出研究者的治学方法也是比较突出的。在近年来兴起的“理论”、“方法论”的浪潮中,丛书的研究者们似乎在探索自己的路子。他们从对比较文学理论、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转向对“具体个案”进行研究,体现了他们对“一专带博”的治学方法的尝试。比较文学的研究原理和方法与“发皇古义,融为新知”有颇为相似的一面。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开拓,将具有启发作用。 <本站每日更新新闻15-30条,敬请点击首页“国学新闻”下方的“更多新闻检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