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西夏学:一部学术伤心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报记者 吴海鸿       (责任编辑:admin)
学者陈寅恪说,敦煌史是学术伤心史。其实我国近代的学术伤心史,也包括西夏史。
    近日在宁夏银川召开的“第二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上,皇皇巨制《西夏通史》使人震撼不已。据悉,《西夏通史》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它历经10年,依据大量西夏文物考古成果以及对西夏文字的破译,弥补了中国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的缺憾。这部史书揭开了一个曾“消失的神秘王国”的面纱。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保存的西夏文献约有1万件以上,各类非纸本文献4000多件。这些文献分别藏于北京、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新疆、台湾等地。记者了解到,2001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即整理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目前,“北京编”一、二卷已经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其余各卷将于明年6月出齐。据最新消息,今年8月,宁夏社科院主编的《中国馆藏西夏文献》第一二册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著名学者陈寅恪说:一部“敦煌史,吾国之学术伤心史”。其实,我国近代学术的伤心史,也包括西夏史。据悉,1908年至1914年,俄国和英国探险家挖掘了大批西夏文献,并掠夺至海外,分别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大英图书馆。其文献的研究价值十分重要。据悉,发现这些文献被公认为上世纪末,是继殷墟、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第三主要考古文献发现。
    资料表明,西夏建国之前就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形成党项民族和汉、藏、回鹘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灿烂西夏文化。由于蒙古铁骑在灭亡西夏的过程中,对西夏文物和史料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元朝在所修的专史中,有宋、辽、金诸史,惟独没有西夏史。
    记者了解到,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队首次踏进这座已被沙漠吞噬的古城。据记载,当时街道排列整齐,用小圆石铺成,地表随处可以捡到陶、瓷、铜、铁的残片,并有“许多精致的泥塑佛像、精美的壁画和汉文、西夏文的书册文稿”———这似乎是一座古代的书库,里面堆放着一捆捆书籍和一卷卷画轴,有些书稿还用绸缎包裹着。在这座塔里,他们得到文书两万余卷、绘画300余幅。此后,西夏文献大量流失,学术昌盛于国外,这成为中国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
    中国西夏学研究举步维艰。1972年,宁夏开始发掘西夏帝陵出土的一批西夏文物,为国内西夏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但依然无法与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献相提并论。国内学者想获得一些国外的西夏文献资料,困难重重。
    在“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等大型文献丛书集体亮相,交相辉映,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11册。2004年,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经大英图书馆授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编撰出版了4册《英藏黑水城文献》。目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正在进行法藏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献的整理工作。研究者们力图在纸页中寻找消失的西夏王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每日更新新闻15-30条,敬请点击首页“国学新闻”下方的“更多新闻检索”阅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