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不会再有国学大师了?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黄波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没有任何预兆,“国学大师”突然成为了近期文化圈争论热烈的一个关键词。先是学者葛剑雄撰文称,将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季羡林先生界定为“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恰如其分,而以往称季先生为“国学大师”并不妥当。此文一出,舆论哗然,很快有人提出质疑:季先生关于中华文明、东方文化的一系列学术论点,都在海内外学界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像季先生这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难道还称不上重大学术贡献,配不上一个“大师”的称号?紧接着又有人出面捍卫葛剑雄先生的观点,一时好不热闹。
    在我看来,这样的争论实在有些无谓。无他,季羡林先生虽然是值得尊重的学人,但他当然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学大师”这一概念应该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学问功底,并在研究中国传统学问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其学术成果永久嘉惠后世,这种学者才有资格荣膺“国学大师”的称号。准此,怎么能称以研究印度学为主的季先生为国学大师?至于季先生那些所谓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关于中华文明、东方文化的一系列学术论点,其实只是即兴式感想而已,既缺乏严谨的论证,也没有被实践所检验,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成果,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遑论“永久嘉惠后世”?
    季羡林先生是不是国学大师的问题不值得争论。但从这场争论中,我们却可以窥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这就是在传统文化被冷落的当下(即使热也是“虚热”),整个社会都表现出一种焦躁的情绪,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都渴望拥有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国学大师”,渴望有这么几位标志性人物引领潮流,使传统文化不致沦落。这也许是最近几年文化圈热衷赠送“国学大师”“当代大儒”等帽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愿望是极好的,可惜现实是冷冰冰的。如果我们肯于直面现实,就不得不承认,在“古史辨”派大师顾颉刚先生之后,不会再有国学大师了。
    为什么不会再有国学大师了?这是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在前面所说的这场争论中,有人说国学大师不是书橱,这固然不错,但是,要成为国学大师,成为书橱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你要在传统中国学问研究方面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就必须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了如指掌,占有丰富的资料。试问前辈国学大师中,梁启超、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等等,哪一个不是如此?这并不是说其资质非后人可比,而是他们从小就在传统典籍中浸淫,靠一种日积月累的功夫有以致之。关于国学大师的传记中,说某人“二十四史读过多少多少遍”云云,这并非神话,而当代人中,即使有这种资质和愿望,也很难有那种与传统典籍朝夕相伴、随手取而诵之的条件。更重要的,对前辈学人来说,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已经自然融入了他们的血液,这种人与文化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终生的趣向、选择乃至研究的高度的。一个当代人,可以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刻苦背诵经籍,钻研传统学问,但却很难自然生出那种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这可以说是当代难以产生国学大师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如私家藏书传统的断裂、前辈大师的凋谢等等,都在制约着当代产生国学大师。
    “不会再有国学大师了”,这只是一个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没有为此惋叹的意思。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