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说他"不只是革命的诗人,也是革命的战士";毛泽东说他"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 9月7日,重庆沙坪坝区赖家桥的全家院子,被定名为“重庆郭沫若旧居”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是抗战时期父亲乡下的住地、文化工作者的聚集地,也曾被称为“重庆的小延安”。 别妇抛雏投身抗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父亲“别妇抛雏断藕丝”,只身从日本回国,投身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那时的父亲,在日本已取得考古、金文、史学研究的惊人成就,完成了9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引起学术界、日本皇族人士的特别关注。蒋介石方面也解除了1927年对父亲发出的通缉令。父亲被日本警视厅、巡视厅监视了10年,在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可以得到改善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投入被日军铁蹄蹂躏的母亲怀抱,将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1938—1946年父亲身居重庆近8年,在那里度过了抗战的主要时期。战时的重庆虽不是战区,但由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共产党南方局设于重庆,重庆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全国文化、教育、科技人士荟萃一城,重庆亦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经济中心。日本侵略者敌视这座对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城市,从1938年2月—1945年8月,对山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疯狂、肆虐的轰炸。出机9513架次,轰炸218次,投弹2万多枚,炸毁民房1.1万幢,伤亡2.59万人。 1939年4月,哥哥汉英在山城医院出生。父亲接母亲和哥哥出院,没走出几百米,身后的医院就被炸了,火光冲天;1940年6月,我在赖家桥的防空洞里出生,空袭后妈妈暂时在附近稻田中的茅草棚里休息,竹床下养着猪……我们生长在日军轰炸、战乱的环境之中,空袭时往防空洞里跑是常有的事。 小时家里生活很清贫。甜米汤、米花糖是童年记忆中好吃的东西。 革命的诗人,革命的战士 父亲在抗战期间主持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凝聚文化战线的人士进行反战宣传;向战区和灾民募捐、赠送慰问品和药物;与国民党斗争,要求一致抗战,反对内战;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学术研究并完成新作品。父亲在周恩来伯伯的直接领导下,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父亲说:“要把写作当做作家们的经常任务,提高作家的冒险性、勇敢性,要拿起笔杆如同战士扛着枪杆一样地上前线去!” 中共中央六届六中扩大全会,确立了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那时周恩来伯伯建议举办“庆祝沫若五十诞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活动,以此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国民党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周恩来伯伯把一支五尺多长、笔杆上刻着“以清妖孽”的巨笔送给父亲。父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责任十分重大。他在重庆动乱的环境中仍然不停地创作,把史论和史剧当作斗争的武器,发挥着令人震撼的作用。 周伯伯说父亲“不只是革命的诗人,也是革命的战士”。50岁的父亲以年轻人的创作精力,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完成了著名的《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屈原》中《橘颂》、《雷电颂》等诗一样的台词,歌颂高尚气节,对黑暗势力进行猛烈抨击。把剧场作为战场,在当时的重庆是争取民心、抨击统治者的有力战斗武器。毛泽东主席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父亲著的《甲申三百年祭》被作为党内整风文件;他还整理编辑了史评文章及历史研究文章,完成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1940年,父亲还到嘉陵江北岸进行汉墓发掘,举办出土文物展览会,以后两年他去四川合川县进行了钓鱼城遗迹访古。抗战时期,父亲在历史专著方面完成了69万多字的创作。此外,父亲随着局势的需要随时写出战斗檄文,适时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汇集成册的有《前线归来》、《战时宣传工作》、《文艺与宣传》、《战声》等。 最满意的事:收编“孩子剧团” 父亲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团结大后方文化界进步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各种活动;宣传团结抗战,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战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带来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阳翰笙、冯乃超、老舍、田汉、胡风、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洪琛、杜国庠、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光未然等人的名剧、名电影、名画、名曲的出现;赵丹、白杨、张瑞芳、金山、舒绣文等一批表演家的活跃,使重庆的文化战线在抗战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和广泛普及的局面。 “孩子剧团”的前身为难民收容所,演员们在民族灾难中没有悲哀,没有失望,高唱抗日救亡歌曲,上演抗日救亡戏剧,被称为“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父亲依周恩来的建议,与陈诚进行了一番斗争,把“孩子剧团”收编到第三厅。对此,他说:“我自己认为是最满意的事。”他还为《抗战儿童》刊物题名。孩子剧团100多人陆续走上革命道路。 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与以鹿地亘夫妇、绿川英子等人为代表的日本反战同盟密切合作。反战同盟得到文工会多方面的支持,在收集日军情报、进行反战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今,重庆旧居院子门口的那棵老银杏树还挺立着。父亲赞美银杏,散文《银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重庆市特意安排新种十棵银杏树,形成银杏园,以突出父亲赞美的银杏品格。 “重庆郭沫若旧居”是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马识途先生题写的,还将在旧居院坝内竖一尊郭沫若雕塑。“重庆郭沫若旧居”修旧如旧,布置了抗战时父亲的居住和办公地,还布展了当年许多代表人士的居住活动及各方面创作情况。“旧居”成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留着抗日战争时期一批爱国人士的业绩。“旧居”是抗战的特色阵地,所展现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战中的特殊精神值得永远怀念…… (作者为郭沫若之女)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4日 第五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